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豆科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代谢的影响

王从彦  曹震  王磊  刘雪艳  
【摘要】:自然界中很多种类的植物与固氮微生物共生,故其自身可进行氮同化,尤以豆科植物为甚。豆科植物由于与固氮微生物共生,所以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的氮素较高于非固氮类植物种类。由于氮素是微生物代谢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所以,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的根际微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而然两者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其代谢活性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拟选取两种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和豌豆Pisum sativum)及两种非豆科植物(樱花Prunus serrulata和艾蒿Artemisia argyi)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平板梯度稀释法测定其种群数量,并通过测定纤维素酶、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为切入点分析其代谢活性,进而分析豆科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其代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豆科植物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非豆科植物的。木本非豆植物和木本豆科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差异,但是草本豆科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却显著高于草本非豆科植物的。另外,豆科植物根际土壤纤维素酶、转化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非豆科植物的,而豆科植物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却显著低于非豆科植物的。另外,转化酶和脲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显著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国平;薛立;冼干标;梁永强;谢腾芳;王相蛾;;阔叶幼林取代杉木林后的土壤肥力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6期
2 洪春来;贾彦博;杜培生;王润屹;;外源锌毒害的土壤微生物及酶学效应[J];农业与技术;2008年05期
3 马健,王周琼,李述刚;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研究[J];干旱区研究;1998年02期
4 姜存仓;廖宏;陈防;鲁剑巍;李小坤;邹娟;;作物不同基因型对土壤环境中某些因素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年03期
5 蒋秋怡,叶仲节,钱新标,姜培坤,徐金良;杉木根际土壤特性的研究(Ⅱ)杉木根际的生物化学特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6 杨青华,韩锦峰;棉田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年02期
7 潘超美,杨风,蓝佩玲,李幼菊;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区不同人工林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8年02期
8 马承豪;沙田柚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研究[J];广西园艺;1998年02期
9 张颖,刘鹏,徐根娣,俞黎平,王凡,王丽雅;铝胁迫对大豆根际土壤酶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徐晶,陈婉华,孙瑞莲,周义清;不同施肥处理对湖南红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3年05期
11 潘维旺,李景英,周启水,阮若江;土壤微生物与森林环境因子关系初探[J];南昌水专学报;1998年04期
12 吴楠,潘伯荣,张元明;土壤微生物在生物结皮形成中的作用及生态学意义[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13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14 ;磷菌肥的研究[J];农业新技术;1978年06期
15 胡正义,张继榛,刘四化,竺伟民;作物幼苗根际土壤MB-S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16 徐珍;郭正元;黄帆;杨仁斌;唐美珍;;霸螨灵、克螨特及其混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17 吴立全;姜益娟;周连仁;刘颖;;生物改良苏打草甸碱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18 刘卫群,姜占省,郭红祥,关利霞;芝麻饼肥用量对烤烟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3年06期
19 万忠梅,吴景贵;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20 刘雪伟;贺学礼;;沙坡头地区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根际AM真菌时空分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子山;;Bt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进展[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郑雪芳;刘波;蓝江林;朱育菁;车建美;苏明星;;植物疫苗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宗美娟;张明才;宋百敏;王仁卿;;黄河三角洲柽柳群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周礼恺;陈冠雄;陈利军;武志杰;;土壤酶学研究的新近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5 范君华;张利莉;龚明福;;南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相关性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查轩;黄少燕;;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7 黄进勇;周伟;;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效应[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郑世学;喻子牛;姚俊;;微量热技术在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9 刘晓;宋世威;徐凤杰;王加强;陈日远;孙玉行;李康仁;;“美亚”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在叶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倩;王先之;沈禹颖;南志标;;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亚文;种植耐盐植物改良盐碱土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2 毛小芳;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和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耿贵;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谢晓梅;镉与苄嘧磺隆交互作用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5 姜海燕;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黄博卡(Bocar Ahamadou);[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宇宏;冰川土壤低温脂肪酶基因多样性研究及其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吴力游;建立用于环境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基因芯片技术[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张磊;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10 柴强;化感作用对复合群体根区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晓伟;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对大棚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刘娜;黄瓜不同发育期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张秀艳;川西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4 王洪兴;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5 刘慧芬;刺槐根瘤固氮放氢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0年
6 宋培勇;贵州不同生境土壤中微生物结构的差异[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竞辉;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D];北京农学院;2010年
8 李智卫;海藻对不同促生菌生长的影响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娄鑫;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董斌;Bt水稻种植及秸秆还田对土壤酶、呼吸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瞿剑;“低碳”农业离不开豆科植物根瘤菌[N];科技日报;2010年
2 湖南省土肥站推广研究员 刘如清;稻草还田好处多[N];湖南科技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符王润;土壤生物:一群被忽视的“地下工作者”[N];广东科技报;2011年
4 实习生 程凤;土壤微生物或加速全球变暖[N];科技日报;2011年
5 王小波;几种化肥要巧施[N];湖南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朱广菁;开发微生物肥料亟需政策支持[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有机肥的作用及应用[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8 冯国明;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9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生产遇难题 专家来解答[N];山东科技报;2009年
10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伦寿;中化化肥免费电话解答集锦[N];农资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