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国成,章明奎,韩常灿;红壤团聚体力学和酸碱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
2 |
章明奎,何振立,陈国潮,黄昌勇;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7年04期 |
3 |
王兴祥,张桃林,鲁如坤;施肥措施对红壤结构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3期 |
4 |
郭成达;红壤复合胶体腐殖质的特性[J];土壤通报;2000年01期 |
5 |
李成亮,孔宏敏,何园球;施肥结构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6期 |
6 |
李成亮,何圆球;低丘红壤旱地水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年04期 |
7 |
谢锦升;杨智杰;曾宏达;高人;陈光水;杨玉盛;;侵蚀红壤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8 |
钟继洪,唐淑英,谭军;广东红壤类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与环境;2002年01期 |
9 |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
10 |
徐江兵;何园球;李成亮;刘晓利;姜灿烂;;不同施肥处理红壤生物活性有机碳变化及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J];土壤;2007年04期 |
11 |
吕军,胡金选;低丘红壤熟化过程中土壤结构性的演变[J];土壤通报;1991年S1期 |
12 |
钱泽澍;冯孝善;刘素云;陈本楚;莫文英;;红壤的微生物学特性[J];茶叶科学技术;1981年04期 |
13 |
张果;我国可持续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14 |
张桃林,鲁如坤,李忠佩;红壤丘陵区土壤养分退化与养分库重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1期 |
15 |
;夏播苕子改良瘦红壤[J];农业科技通讯;1972年12期 |
16 |
王振权,周瑞荣;湘西红壤与黄壤pH(KF)的区分[J];土壤;1986年02期 |
17 |
陈典豪;湘南低山丘陵红壤的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18 |
陈举鸣;林齐民;;福建省旱地红壤供镁水平及镁肥合理施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19 |
王光火;红壤在不同pH下对磷的吸附和解吸作用[J];土壤通报;1989年02期 |
20 |
贺湘逸,谢为民,邱礼平,熊国根;高吸水树脂提高红壤保水能力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2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