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摘要】:以连续种植花生26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NPK(对照),NPK+花生秸秆(还田)、NPK+稻秆(稻秆)、NPK+鲜萝卜菜(绿肥)及NPK+猪厩肥(厩肥)等5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样品,分析了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探讨了微团聚体的粒级组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未能显著改变旱地红壤中大小粒级微团聚体比例的分布格局,即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05 mm)0.01~0.005 mm,其中优势粒径0.25~0.0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为44.3%~50.0%。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旱地红壤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特征微团聚体比例,增大分形维数,且随着0.05 mm粒级微团聚体数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均显著增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0.005 mm)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1~0.005 mm,其中0.25~0.05mm与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受施肥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总量与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0.25~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为55.4%,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微团聚体。
|
|
|
|
1 |
汪景宽,汤方栋,张继宏,苏君伟,王铁宇,陈恩凤;不同肥力棕壤及其微团聚体中酶活性比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2 |
孙丽蓉,曲东,王旭刚;土壤微团聚体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能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
3 |
董长勋;熊建军;李园;;土壤微团聚体基本性质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9年04期 |
4 |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黄婷;王勇;王旭东;;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3期 |
5 |
刘晔;邰日晶;耿涌;关连珠;颜丽;;不同利用方式对棕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6 |
阎亭廷;张玉龙;李爽;祁金虎;;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微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4期 |
7 |
程素云;沙青;王蕊苹;;施有机物对(土娄)土微团聚体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1988年03期 |
8 |
窦森,王其存,代晓燕;土壤有机培肥对微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和活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9 |
张治伟;朱章雄;文志林;;岩溶山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1期 |
10 |
陈恩凤,关连珠,汪景宽,颜丽,王铁宇,张继宏,周礼恺,陈利军,李荣华;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J];土壤学报;2001年01期 |
11 |
吴乐知;;微咸水淋洗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2 |
黄小娟;郝庆菊;袁雪;;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06期 |
13 |
何羣,陈家坊;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微团聚体特性的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1964年01期 |
14 |
关连珠,张伯泉,颜丽;不同肥力黑土、棕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胶结物质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1年03期 |
15 |
白鸽;孙慧敏;王益权;林宇华;;不同类型离子对铅在(土娄)土微团聚体中吸附解吸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年07期 |
16 |
刘京,常庆瑞,李岗,魏永胜;连续不同施肥对土壤团聚性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4期 |
17 |
郑晓萍,卢升高;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3期 |
18 |
郭素萍;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的能量变化[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19 |
孟庆欢;梁成华;谢飞;尹萍;;土壤微团聚体对镉吸附-解吸特性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6期 |
20 |
汪景宽,张继宏,王雷,陈恩凤;棕壤不同粒级微团聚体中磷素的保持与供应[J];土壤通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