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森祥;土壤团聚体湿筛分析的发展近况[J];土壤通报;1963年03期 |
2 |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
3 |
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龚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4 |
文倩,赵小蓉,陈焕伟,妥德宝,林启美;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0期 |
5 |
陈清硕;一种测定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新方法[J];土壤通报;1958年03期 |
6 |
卢升高,俞劲炎;杭嘉湖平原桑园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状况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0年S1期 |
7 |
张旭辉,李恋卿,潘根兴;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1年02期 |
8 |
黄满湘,章申,晏维金;农田暴雨径流侵蚀泥沙对氮磷的富集机理[J];土壤学报;2003年02期 |
9 |
江耀宗;水和离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柱中的移动[J];核农学报;1990年01期 |
10 |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
11 |
刘京,常庆瑞,李岗,魏永胜;连续不同施肥对土壤团聚性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4期 |
12 |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
13 |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
14 |
L.J.Hagen,E.L.Skidmore,刘正杰;风蚀—团聚体磨蚀系数的预测[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4年03期 |
15 |
高粱;论旱作地耕层土壤结构[J];土壤通报;1960年03期 |
16 |
侯春霞,骆东奇,谢德体,魏朝富,朱波;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17 |
陈欣,史奕,鲁彩艳,王国宏;有机物料及无机氮对耕地黑土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3期 |
18 |
王铁宇,颜丽,汪景宽,关连珠,朱平;长期定位监测黑土结构质量指标的分异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
19 |
李楠;蒋先军;曹良元;;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20 |
何淑勤;郑子成;杨玉梅;;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