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耕轮作对黑土酸化的影响
【摘要】: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在吉林省德惠市采集休耕轮作的土壤样品,研究休耕轮作对土壤pH值及土壤交换性H+、Al 3+的影响;休耕轮作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休耕轮作的土壤pH值与各相关理化性状的相关性;休耕轮作对土壤缓冲性能的影响以及对酸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经过休耕轮作后,土壤酸化得到缓解,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呈下降的趋势,土壤pH随着交换性酸的降低而升高;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2)休耕轮作措施能够增加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3)土壤pH与各盐基阳离子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Ca2+Na+K+Mg2+,并且交换性Ca2+含量最多,占盐基总量的89%~95%,对盐基饱和度贡献最大;(4)休耕轮作措施能够增加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休耕轮作后的土壤最高酸碱缓冲容量是长期连作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2倍以上,从而增强了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并且降低了土壤的酸化速率。
|
|
|
|
1 |
漆玉邦,曾令军,李叔南,伍钧,赵黎明;西南红黄壤的缓冲特性及石灰施用量的确定[J];西南农业学报;1996年02期 |
2 |
朱晓萍;土壤──作物系统中无机氮的缓冲容量与NO_3~-的淋失(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3 |
何振立,袁可能,朱祖祥;评价土壤磷素植物有效性的物理化学指标[J];土壤学报;1991年03期 |
4 |
梁成华,张继宏,张伯泉;辽宁省耕地棕壤供钾潜力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2年02期 |
5 |
张浩,王正银,董燕,李健娜,王根轩;砂质土壤pH对中性缓释复合肥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3期 |
6 |
檀满枝;詹其厚;陈杰;;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土壤pH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J];土壤;2007年06期 |
7 |
吕焕哲;王凯荣;谢小立;陈安磊;;施用稻草对酸性红壤活性铝的动态影响[J];土壤通报;2008年02期 |
8 |
钟宁;李顺兴;曾清如;廖柏寒;张利田;;过碳酰胺施用对中国南方六种土壤pH及活性铝短期变化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9 |
虞娜;张玉龙;黄毅;邹洪涛;姬景红;白玉;孟庆龙;;保护地不同灌溉方法表层土壤pH小尺度的空间变异[J];土壤;2008年05期 |
10 |
程先富;陈梦春;郝李霞;史学正;;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
11 |
左其东;郭宗祥;李梅;薛春华;;太仓市农田土壤pH变化趋势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
12 |
杨宁;姜亦梅;赵兰坡;;吉林省西部不同利用方式苏打盐碱土的缓冲性能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8期 |
13 |
刘瑞英;谭胡燕;杨改河;任学敏;王得祥;;辛家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
14 |
史瑞和,韩逆舟;徐淮地区石灰性土壤供磷特性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
15 |
崔玉珍,金安世,董甲珠;氯化铵的增产效果及其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1年01期 |
16 |
余健,俞元春,房莉,舒洪岚;有机酸对森林土壤pH及铝形态变化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7 |
王辉,董元华,安琼,孙红霞;高度集约化利用下蔬菜地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研究——以南京市南郊为例[J];土壤;2005年05期 |
18 |
李婷;张世熔;干文芝;;成都平原土壤pH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9 |
陈学文;张兴义;隋跃宇;程伟;;利用空间移位法研究东北黑土pH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03期 |
20 |
虞伟斌;杨兴明;沈其荣;徐阳春;;K_3解磷菌的解磷机理及其对缓冲容量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