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的长岩心实验
【摘要】:柴达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双孔双渗"特征,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国内外对如何提高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首先取得无裂缝的碳酸盐岩岩心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平均孔隙度6.5%,平均渗透率1 mD),然后进行造缝(裂缝渗透率5~10 mD),并将岩心组合成长岩心(105.8 cm),最后采用塔中Ⅰ号气田凝析气(凝析油含量533 g/m3)进行了注气、吞吐和脉冲注气实验,优选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露点压力以上注气凝析油采收率最高,其次是最大凝析油饱和度下注气或脉冲注气;与低渗透砂岩凝析气藏不一样,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效果最差。该实验对裂缝—孔洞型储层高含凝析油型的凝析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
|
|
|
1 |
刘菲;李建明;曾婷;朱玉洁;;柴达木盆地南翼山上新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
2 |
唐泽尧;;从四川看鄂尔多斯盆地的碳酸盐岩储气层[J];天然气工业;1992年04期 |
3 |
岳全玲;申继山;;湘中地区泥盆—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S1期 |
4 |
徐轩;杨正明;刘先贵;王学武;杜箫笙;;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J];石油钻探技术;2010年01期 |
5 |
姜桂凤;孔红喜;徐子远;侯泽生;蔡云兰;李艳萍;;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5期 |
6 |
刘洛夫;郭永强;朱毅秀;;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油气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7 |
谭开俊;卫平生;;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1期 |
8 |
高云峰,彭苏萍,何宏,孔炜;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特征及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
9 |
卫平生;谭开俊;魏郑铁;;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
10 |
Mark W.Longman;吴传芝;;东南亚地区第三纪碳酸盐岩储层光明的油气远景[J];国外油气勘探;1995年02期 |
11 |
邓津辉,史基安,王琪,胡勇,周瑞年,张道伟;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储层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条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4期 |
12 |
党玉琪,侯泽生,徐子远,张道伟,赵明君;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5期 |
13 |
姚熙海;陈登钱;孙玺;崔俊;;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南浅3—6井储层微观特征[J];青海石油;2008年01期 |
14 |
陈武杰;袁静;李红哲;曹正林;张伟;樊海琳;;柴达木盆地西南区震积作用及其研究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
15 |
陈志斌;陈梅;王龙樟;;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5期 |
16 |
康竹林;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油气勘探前景[J];中国石油勘探;1999年03期 |
17 |
赵东升,郑海鹏,雷振锋;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4期 |
18 |
徐子远,谢丽,张道伟,姜桂凤,韩凤祥;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的勘探历程与储量现状[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4期 |
19 |
蔡正旗,郑永坚,刘云鹤,华永川;确定碳酸盐岩油气层有效孔隙度下限值的新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20 |
赵舒;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在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