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摘要】:通过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5期,由此将渤海湾盆地中新代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①印支期岩性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以伸展构造环境为主;②燕山早期岩性组合为埃达克岩和高锶花岗岩,以挤压造山构造环境为主;③燕山晚期岩性组合为酸性—偏碱性岩,如A型花岗岩、辉长岩、正长岩以及拉斑质钙碱性玄武岩等,以伸展和岩石圈减薄构造环境为主;④沙三—东营期岩性组合以碱性玄武岩为主,此时岩石圈减薄作用减弱,渤海湾拉分盆地正式形成;⑤馆陶期之后,火成岩为碱性玄武岩,构造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渤海湾地区处于整体坳陷阶段。结合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印支期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燕山早期以收缩构造样式为主;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以负反转构造样式为主;沙三—东营期以扭动构造样式为主;馆陶—明化镇期后由于盆地处于整体坳陷阶段,主要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
|
|
|
|
1 |
杨占宝;;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
2 |
孙冬胜,刘池阳,杨明慧,杜金虎,张以明,张锐锋;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J];地质论评;2004年05期 |
3 |
张鹏;王良书;石火生;李丽梅;谭慧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J];地质学报;2010年09期 |
4 |
宋新民,钱祥麟;中新生代渤海湾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成因和演化[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
5 |
张林晔;;渤海湾盆地CO_2气藏成因探讨[J];天然气工业;1992年01期 |
6 |
戴俊生,漆家福,陆克政,李理;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与油气藏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7 |
蒋有录;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聚集带特征及形成条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8 |
邓运华;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年06期 |
9 |
钱基;苏北盆地油气田形成与分布——与渤海湾盆地比较研究[J];石油学报;2001年03期 |
10 |
邵磊,朱伟林,吴国瑄,赵泉鸿;渤中凹陷及周边地区沉积岩若干稀土元素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11 |
操应长,姜在兴,邱隆伟,王居峰;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探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2 |
周建勋;周建生;;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6期 |
13 |
张树林;费琪;叶加仁;;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5期 |
14 |
丁增勇;王良书;钟锴;张鹏;刘绍文;;渤海湾盆地新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15 |
高阳;金强;帅燕华;王浩;;渤海湾盆地生物气成因类型与成藏条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
16 |
唐智;;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年01期 |
17 |
许化政;;渤海湾盆地泥岩封闭性能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1年06期 |
18 |
林畅松,郑和荣,任建业,刘景彦,邱以刚;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凹陷早第三纪同沉积断裂作用对沉积充填的控制[J];中国科学D辑;2003年11期 |
19 |
邓运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年06期 |
20 |
周士科,李焱,陈生泽,马前贵,薛永安;渤海湾盆地渤中34区走滑断裂特征[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