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形地裂缝场地主次裂缝地震响应差异的振动台试验
【摘要】:以西安地裂缝F6和F6’长安立交段"y"形地裂缝场地为背景,对"y"形地裂缝场地主次裂缝地震响应差异开展1∶15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El Centro波激励下:1主、次地裂缝两侧的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Ki,j均随激励的增大整体上呈减小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在激励加速度峰值为300Gal时出现拐点;主地裂缝底部处的放大系数大于次裂缝同深度处的放大系数;主、次裂缝顶部和中部的加速度响应差异不明显。2底部加速度响应远离主、次裂缝均明显增强;激励加速度峰值≤200Gal时,中部加速度响应远离主、次裂缝均明显衰减,而顶部加速度响应远离主裂缝反而增强;主、次地裂缝加速度响应距离裂缝的衰减规律差异不明显。3主、次地裂缝顶部的下盘加速度响应均大于上盘,但底部的上盘加速度响应均大于下盘,这种上下盘效应随激励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与主、次地裂缝的相关性也不明显。
|
|
|
|
1 |
胡志平;王启耀;罗丽娟;马胜龙;刘安龙;;“y”形地裂缝场地主次裂缝地震响应差异的振动台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11期 |
2 |
卢全中;赵富坤;彭建兵;薄峰;;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研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
3 |
刘雪梅,吴长富,邵明成;西安市地裂缝的工程危害及处理措施的初步探讨[J];岩土工程界;2005年08期 |
4 |
李新生,石耀武,李同录;西安市北倾地裂缝活动分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5 |
刘国昌;西安的地裂缝[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6年04期 |
6 |
李起彤,南金生,陈晓明,徐壑;新沂地裂缝及其地震前兆意义[J];地震;1988年06期 |
7 |
高立保,阮修春;震前地裂缝浅探[J];地震研究;1988年05期 |
8 |
米丰收,张安良;渭河盆地地裂缝与断层蠕动[J];内陆地震;1988年02期 |
9 |
庞忠和,邬伦,庄庆祥,郑启智;漳州好坑古地裂缝及其构造意义[J];地震地质;1989年02期 |
10 |
王景明,常丕兴;汾渭地裂缝与现代地震活动[J];地震学报;1989年01期 |
11 |
李伟琦;;广西来宾岩溶地裂现象的探讨[J];灾害学;1989年02期 |
12 |
张骏;赵之胜;李青海;;两种测试新方法在研究西安隐伏地裂缝带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1989年05期 |
13 |
徐抗学;张恒录;;陕西韩城城区地裂缝成因浅议[J];灾害学;1989年03期 |
14 |
易学发;师亚芹;;渭南地裂缝的成因讨论[J];灾害学;1989年03期 |
15 |
林定源;;关于非地震地裂缝异常问题(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1期 |
16 |
刘金峰,于开宁,董兆详,雷霆;宝坻地裂缝及其氡异常特征[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Z1期 |
17 |
赵振才,王辛;西安市南郊地裂缝初探[J];地震;1981年04期 |
18 |
王绍中;运城地裂缝[J];山西地震;1984年03期 |
19 |
熊仲明;王艺博;龚宇森;张潮;;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