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可能的微渗漏机理评价
【摘要】:通常认为,位于油藏之上的石油微渗漏异常是由于通过裂缝网的胶质气泡的垂向快速运移所致。本文是裂缝中连续气相运移机理的理论分析。胶质气泡上升机理的速度比已报导的微渗漏速度要慢得多,因此也不能用来解释观察到的微渗漏。相反,过裂缝的连续气相流流速可等于或大于已报导的微渗漏速度,同时保持运移总量较低,使油藏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得以保存。气泡的裂缝入口压力两倍以上于连续气相压力,而在初始渗漏前,连续气相运移也要求一个较低的压力门限。因此,地表油气苗最好用连续气相的垂向微渗漏来解释。虽然本文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化的微渗漏机理,但也表明了地表油苗的来源是有疑问的。裂缝几何形态控制着渗漏速度和运移量,因此地化异常既可能是裂缝宽度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地下油气藏引起的。总的来说,较大裂缝要求更低的气体毛细管入口压力,地表油苗既可能来源于地层运移通道上的裂缝,也可能源于油藏上的裂缝。
|
|
|
|
1 |
彭小龙,杜志敏;大裂缝底水气藏渗流模型及数值模拟[J];天然气工业;2004年11期 |
2 |
景贵飞,刘燕君;环形影像在济阳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J];遥感信息;1996年04期 |
3 |
肖伟,鲍征宇,黎华,李方林;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及垂向运移的数值模拟[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1期 |
4 |
;地球大裂缝[J];飞碟探索;1996年02期 |
5 |
黄志龙;赵宝顺;肖中尧;袁胜学;刘全洲;;盖层微渗漏散失机理与定量模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1期 |
6 |
吕延防,于润涛;盖层微渗漏及其可能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10期 |
7 |
王国建,程同锦,王多义;微量元素方法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试验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
8 |
徐庆鸿;利用地表土壤烃指标多元组分相关综合特征寻找油气藏方法研究[J];矿产与地质;2000年S1期 |
9 |
程同锦;王国建;范明;任春;陈伟钧;朱怀平;卢丽;黄欣;;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实验模拟[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5期 |
10 |
蒋涛;赵克斌;荣发准;张恒启;;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及近地表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5期 |
11 |
程学惠,张谦,王先彬,张同伟,申歧样,周泽;油气地表异常的形成与评价[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
12 |
杨泗麟,郑康乐;油气地表化探中干扰因素的排除及其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5年01期 |
13 |
夏响华;胡凯;秦建中;;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地表烃类异常特征及油气指示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5期 |
14 |
王国建;程同锦;卢丽;任春;黄欣;;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显示与运移通道的关系——以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3期 |
15 |
张春林;庞雄奇;梅海;梅博文;林壬子;张艳萍;;烃类微渗漏与宏渗漏的识别及镇巴长岭—龙王沟地区勘探实践[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5期 |
16 |
管仲;田庆久;;油气光学遥感研究综述[J];天然气工业;2006年11期 |
17 |
何家雄;祝有海;翁荣南;陈胜红;龚晓峰;;莺歌海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及油气勘探前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8 |
夏响华,杨瑞琰,鲍征宇;烃类组分垂向微运移的模拟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年03期 |
19 |
蒋涛,陈浙春;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J];物探与化探;2003年02期 |
20 |
姚军;王子胜;张允;黄朝琴;;天然裂缝性油藏的离散裂缝网络数值模拟方法[J];石油学报;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