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国内外CO_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宝明  何家雄  夏斌  张树林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对地球圈层沉积盆地CO2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南海及邻区CO2局部富集的特征,分析了对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天然气中CO2的研究状况。认为CO2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在石油化工、农业、环保、食品、饮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当开发利用好CO2,使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人类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还认为,我国应成立国家级的CO2研究开发中心,统筹CO2资源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CO2与环境关系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王焰新;;序言[J];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2 葛秀珍;崔秀凌;范基姣;;CO_2地质储存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3 张永鸿;地球圈层耦合扭转机制及其成因[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2期
4 张福良;刘诗文;;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环境选择及安全分析[J];生态经济;2014年08期
5 周蒂;CO_2的地质存储——地质学的新课题[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7期
6 章统;杨英杰;崔雪扬;;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可靠性模拟与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7期
7 范希康;;南海北部油气勘探远景概述[J];海洋地质动态;1987年10期
8 吴梦霜;邵磊;庞雄;梁建设;;南海北部陆缘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地质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由荣军;李德春;武俊文;;CO_2地质储存的地震监测[J];物探与化探;2012年01期
10 武粤;孟小红;刘国峰;;南海北部缘重力异常的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讨论[J];现代地质;2012年06期
11 钟广见;吴世敏;冯常茂;;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模式[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12 段威武;南海北部第三系研究新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9期
13 ;古海洋学研究揭示南海北部中晚中新世深海“红-绿”韵律沉积机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1年01期
14 邵磊;乔培军;崔宇驰;张浩;;新生代早期南海北部水系演变[J];科技导报;2020年18期
15 陈忠;颜文;向荣;田新朋;陈木宏;陆钧;张兰兰;;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科学考察的进展与成果[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16 扈传昱,潘建明,陈建芳,周怀阳,朱纯,薛斌;南海北部生源要素的垂直输运和保存及其与东太平洋的对比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17 张振国;霍少川;冷春鹏;高莲凤;张盈;付海丰;;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J];中国地质;2017年04期
18 彭李晖;王建军;尤伟静;徐连三;;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5期
19 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CO_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力娟;刘立;杨会东;刘娜;王福刚;李福来;;乾安油田幔源CO2充注对砂岩中粘土矿物的改造作用[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旋;姚华建;赖雅娟;黄柏寿;;越南及南海北部三维地壳结构成像研究[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C];2018年
3 龚辛侬;张军华;刘杨;谭明友;张云银;;CO2驱正演模拟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三)——专题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6年
4 郭玲莉;李三忠;余珊;索艳慧;惠格格;曹花花;赵淑娟;刘鑫;戴黎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折演化与滑坡时空关联[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6:洋——陆转换带论文集[C];2014年
5 苏翔;刘传联;Luc Beaufort;;南海北部晚第四纪颗石重量变化及其环境控制因素[A];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0年
6 李香兰;Frédéric Gueydan;刘绍文;;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裂解的分布式变形模拟[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七: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八: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九: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20年
7 孙启良;Craig Magee;Christopher A.-L.Jackson;赵明辉;Samuel J.Mitchell;Jean-Claude Sibuet;Gér?me Calvès;解习农;;南海北部裂后期岩浆活动:喷发动态和火山生长机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四十三:海洋地球物理、专题四十四: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专题四十五: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C];2020年
8 张佳政;赵明辉;杨富东;程锦辉;丘学林;;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初步结果[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四十三:海洋地球物理、专题四十四: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专题四十五: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C];2020年
9 曹敬贺;夏少红;万奎元;徐辉龙;;南海北部陆架区中段的地壳结构和拉张减薄特征研究[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3:海洋地球物理[C];2019年
10 张浩宇;丘学林;黄海波;;西沙地块深部地壳结构及其对南海北部陆缘演化的启示[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3:海洋地球物理[C];2019年
11 赵芳;夏少红;吴时国;曹敬贺;范朝焰;;南海北部大型先存断裂带的结构及其构造意义[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3:海洋地球物理[C];2019年
12 曹令敏;夏少红;黄海波;;广东省地区壳幔结构背景噪声成像研究[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3:海洋地球物理[C];2019年
13 欧阳绪红;翁成郁;郝秀东;戴璐;程仲景;李盛辉;;南海北部大气和表层海水的花粉分布特征——追踪海洋花粉的源区及传播机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14 郝清和;戴璐;;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栎属花粉形态多样性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15 徐亚;段杰翔;;华南与南海北部深部结构对比研究[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海洋地球物理、专题46: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C];2018年
16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7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8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9 罗传秀;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陆钧;;南海北部表层孢粉南北向、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分布特征[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0 戴璐;翁成郁;陆均;;根据现代孢粉传播机制推测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陆地古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力园;南海北部陆丰凹陷中新世古环境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叶青;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体系:动力学以及对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的制约[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3 陈端新;南海北部陆缘深水盆地流体渗漏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孟菲菲;中国近海河口陆架区域溶解有机碳来源、分布与输送[D];厦门大学;2018年
5 庞凌云;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特征、展布及油气分布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7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张丙坤;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活动构造类型及成因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张振国;南海北部陆缘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宏琴;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超临界CO2萃取研究[D];中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1年
2 聂云峰;南海IODP368航次U1505站位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磁性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孙圣垚;南海北部海盆和吕宋海峡邻近海域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其示踪意义[D];厦门大学;2017年
4 闫慧梅;南海北部陆架区沉积物来源及其输运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5 强萌麟;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安山岩基本特征及其与东南沿海安山岩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赵卫;南海北部早期破裂阶段沉积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郭朗;基于GIS的南海-北印度洋地区沉积盆地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8 谢杨冰;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浅水流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9 朱林;南海北部荔湾3-1气田管道路由区灾害地质特征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尤克;到沉积盆地中找油田[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晨澜;沉积盆地和沉积相[N];中国石化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