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树种红果榆种实发芽特性与苗期种源筛选初报
【摘要】:为研究稀有树种红果榆种子发芽特性,探索有效的实生苗培育方法,筛选适于地方林业发展的优良种源。以红果榆原产地镇江南山和杭州西天目山种源为试验材料,通过播种试验研究了红果榆种实性状和发芽特性,分析了种源不同对种子发芽时间、发芽质量、幼苗生长及育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果榆为典型的翅果,无休眠习性,适于当年采种当年育苗。(2)子叶出土萌发,子叶为2枚,圆状倒卵形,长5.5~7.5 mm、宽4.5~6 mm,先端平圆,基部箭形,全缘。(3)杭州西天目山种源的种子发芽出土始期、出土盛期和出土末期均晚于镇江南山种源,两者相差近15 d;但两者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存在显著差异(P 0.05),杭州西天目山种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87.45%、76.33%,分别比后者提高22.25%和20.83%。(4)杭州西天目山种源幼苗生长量显著高于镇江南山种源。杭州西天目山种源1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地茎年均生长量分别是镇江南山种源的1.17、1.04倍,平均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分别是镇江南山种源的1.51、1.11和1.18倍。结论:杭州西天目山种源是红果榆实生苗培育的优选种源。
|
|
|
|
1 |
柳新红;何小勇;苏冬梅;魏来;袁德义;王军峰;;翅荚木种源抗寒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
2 |
马常耕;;我国林木种源研究的现状和未来[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3 |
彭方仁;陈隆升;谭鹏鹏;梁有旺;;不同种源黄连木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成分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
4 |
沈熙环;陈晓阳;;侧柏种源研究进展[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
5 |
谢红梅;柏劲松;;永州邓恩桉种源/家系引种试验初报[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6 |
张卫华;张方秋;陈祖旭;徐大平;张守攻;胡彩颜;;马占相思抗寒性选择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7 |
伍海芳;赵越;朱春云;;青杨种源苗期初报[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8 |
童再康;张俊红;黄华宏;徐金良;朱玉球;高燕会;;光皮桦种源、家系二层次变异与遗传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9 |
张良波;李培旺;李昌珠;刘汝宽;肖志红;李力;;光皮树种源试验[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
10 |
苏顺德;郑仁华;杨宗武;胡国登;章永清;赵世荣;;28年生马尾松种源遗传变异及选择[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11 |
福建省马尾松种源试验协作组;傅玉狮;梁一池;;马尾松种源性状间相关性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12 |
范义荣;童再康;陈科风;余其龙;陈藻儿;;黄山松种源变异规律的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
13 |
福建省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协作组;梁一池;傅玉狮;;马尾松种源的树干、枝叶生物量的变异及其预测[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14 |
李秀玲;王海洋;高群宗;赵庆玲;高娟;周春艳;宋桂杰;丁洪莉;;水曲柳最佳种源选择的研究[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
15 |
邝炳朝;梁坤南;潘一峰;;柚木材性的种源与家系选择[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16 |
林磊;;木荷稳定碳同位素辨别力的种源差异[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17 |
顾万春;刘德安;田玉林;;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选种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18 |
田志和;刘恩祥;阎士良;刘春文;王帮福;;白榆种源试验研究报告[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19 |
沈国华;肖开生;苏国清;;防火树种木荷种源引种试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20 |
范义荣;童再康;;黄山松种源区划的初步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