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储层改造意义

李双建  杨天博  韩月卿  高平  沃玉进  何治亮  
【摘要】: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类型多、分布广,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和模式及其对储层的改造意义存在较多争议。在系统收集前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热液白云岩的矿物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详细分析,总结了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及其储层改造意义。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与围岩的岩性和岩相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与同期断裂活动有关。根据热液白云岩与围岩的关系,可以将热液白云岩化模式分为3类:(1)滩相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分布在川西和川中地区的栖霞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不明显;(2)岩溶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的茅口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该类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也不明显;(3)致密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发育在川东地区的茅口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该类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比较明显。断裂裂缝、充填残余的溶蚀孔和白云石晶间孔是热液改造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相比于原岩物性较好的储层,原始储集物性较差的储层受热液及其相关构造作用改造后,物性改善更加明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鲁新川;孙东;夏维民;吴志雄;殷建国;郭文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对储层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S2期
2 张学丰;刘波;蔡忠贤;胡文瑄;;白云岩化作用与碳酸盐岩储层物性[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3期
3 陈代钊;;构造-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与白云岩储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5期
4 朱同兴;黄志英;;地质记录中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J];岩相古地理;1993年05期
5 翁金桃;混合白云岩化作用与海平面变迁[J];中国岩溶;1986年03期
6 王国忠,吕炳全,全松青;海南岛排浦更新世沉积的白云岩化作用[J];沉积学报;1984年04期
7 陈宗清;;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天然气勘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3期
8 张玉宾,梁祥济,宋国奇;试论白云岩化的另一种含义─—排钙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6年04期
9 范明;徐良发;刘伟新;俞凌杰;张文涛;李志明;腾格尔;李嵩阳;;碳酸盐岩白云岩化作用实验地质学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6期
10 王磊;郭军;;天环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7期
11 张涛;苏玉山;佘刚;艾合买提江;张德民;;热液白云岩发育模式——以扎格罗斯盆地白垩系A油田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3期
12 舒晓辉;张军涛;李国蓉;龙胜祥;吴世祥;李宏涛;;四川盆地北部栖霞组-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特征与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3期
13 王建华,夏法,邹和平;海南岛排浦现代白云岩若干特征及其岩化作用探讨[J];热带海洋;1995年03期
14 李博;王兴志;谢圣阳;冯明友;杨雪飞;霍飞;王雅萍;;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J];地质科学;2020年01期
15 蒋小琼;管宏林;刘光祥;李建明;罗开平;颜佳新;叶恺;韩彧;;四川盆地南川地区娄山关群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石明;;不同碳酸盐白云岩化作用模式研究现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周末;解习农;赵帅;王晓;余笑航;;南海新生代白云岩化作用研究-基于地球化学特征[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3 陈代钊;卿海若;杨朝;;广西桂林地区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多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苏旺;江青春;黄士鹏;张宝民;姜华;张浩然;陈晓月;任梦怡;;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层序岩相古地理与沉积特征[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5 陶佳丽;张连进;刘义成;张强;;川西北部地区茅口组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C];2018年
6 潘立银;刘占国;李昌;寿建峰;张建勇;张杰;沈安江;周进高;郑兴平;;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1年
7 胡明毅;魏国齐;胡忠贵;杨威;胡九珍;刘满仓;吴联钱;向娟;;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王文飞;谭秀成;陈韵骐;肖笛;;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残厚与古隆起发育演化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池英柳;鲁卫华;江青春;王海真;徐兆辉;卞从胜;;四川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层序划分对比及有利储层分布[A];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10 江青春;胡素云;汪泽成;池英柳;鲁卫华;;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分布特征与有利勘探方向分析[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1 杨迅;李荣容;邓清源;汤兴宇;尹瀚翔;张晋海;;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滩控岩溶型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C];2018年
12 池英柳;鲁卫华;王海真;徐兆辉;卞从胜;江青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分布与发育控制因素[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3 程成;李双应;赵万为;;安徽宿松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微相和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积环境和古气候的指示[A];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4 颜佳新;薛武强;马志鑫;李波;王夏;;四川盆地西北缘中二叠世栖霞组和茅口组的分界[A];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5 李小宁;黄思静;黄树光;黄可可;袁桃;罗文;;四川盆地南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6 江青春;胡素云;汪泽成;曹宏;谢占安;姜华;戴晓峰;冯庆付;张明;李文科;苏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与勘探方向[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7 陈晓月;李建忠;江青春;黄世鹏;宋建勇;任梦怡;;四川盆地蜀南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与预测[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8 杨锐;李红;雷云;雷川;;安徽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中燧石结核成因初探[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9 杨迅;李荣容;汤兴宇;袁竞舟;;川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A];2017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0 王鹏;杨平;尚明强;何小会;;大数据分析在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储层研究中的运用及效果[A];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欣欣;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 徐维胜;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及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张运波;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郗诚;蜀南地区大塔场构造茅口组储层及含气性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洋;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20年
2 张冬冬;川东泰来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20年
3 王文飞;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地层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4 黄树光;四川南江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岩石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世兴;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测井储层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6 芦飞凡;川中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及成岩流体示踪[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7 黄荟文;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9年
8 罗兰;川西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沉积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9 王婧雅;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牙形石及其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丁昭恒;四川盆地茅口组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11 徐苗;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12 郭维;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3 解发川;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热液作用及对储层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4 傅饶;川西北茅口组沉积相特征及白云岩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5 纳琴;西沙群岛西科1井致密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9年
16 江文剑;川东南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白云岩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7 葛炳妤;川中-川西地区栖霞组颗粒滩发育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18 关新;川西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19 张运周;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20 牟雨亮;黔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