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瓶颈与基础科学问题
【摘要】:海相深层油气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领域。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尽管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四川和塔里木盆地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科学与技术问题需要继续攻关解决。文中对中国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瓶颈与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应该从国家资源战略需求出发,立足于上扬子、塔里木和华北三大克拉通盆地原型-改造作用分析进行相关研究:1)针对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和深层页岩气富集与流动机理、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多类型储层预测原理、高温高压深层钻完井工程与控制原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研究;2)在油气成藏与流动开采机理研究方面,加强成盆-成岩-成储-成烃-成藏的全要素和从地质-人文时间尺度的全过程动态分析,构建海相深层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成藏模式和烃类流动模式,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带预测奠定基础;3)针对海相深层油气勘探所面临的低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成像精度及低保真度等主要地球物理问题,应该从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复杂储集层预测两个方面,加强宽频地震采集、复杂储集层岩石物理建模、高精度叠前保幅成像、复杂储集层综合评价等技术的攻关;4)针对海相深层层系多、非均质性强和高温高压等特点,重点解决与超深井提速和井筒完整性等相关的突出工程技术问题。
|
|
|
|
1 |
陈万峰;张旗;张成火;戴圣潜;陈林杰;王次松;康文凯;王金荣;焦守涛;;镜质体、海相镜质体和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研究实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7年02期 |
2 |
程宇慧;侯宏伟;;典型海相软土动强度-应变特性试验研究[J];土工基础;2015年03期 |
3 |
胡俊;光辉;朱春峰;张强;;海相软土三轴流变试验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4 |
石名磊,刘建华,赵俊明;天然海相中间沉积土性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5 |
金顺爱,李德生;中国海相油气地质勘探与研究——访李德生院士[J];海相油气地质;2005年02期 |
6 |
张跃平
,田在艺;中国海相油气地质工作如何展开——访谈田在艺院士[J];海相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
7 |
沈邦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源对比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24期 |
8 |
张水昌;汪泽成;;中国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1期 |
9 |
蔡乾忠;特提斯与海相油气——开拓我国海域油气新领域[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07期 |
10 |
李可为;;莺歌海盆地海相油气及其源岩地球化学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1991年03期 |
11 |
J.M.Moldowan
,裴存民;C_(30)-甾烷类——海相石油和沉积岩的新标志物[J];地质地球化学;1986年02期 |
12 |
许磊;乐靖;梁旭;董洪超;;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在海相三角洲储层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应用;2020年02期 |
13 |
牛亚卓;卢进才;刘池阳;宋博;史冀忠;许伟;;甘蒙北山地区海相二叠系时代及其区域对比[J];地质学报;2018年06期 |
14 |
周荔青;张淮;杨盛良;;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有效成藏组合类型[J];海相油气地质;2002年03期 |
15 |
M.L.凱易斯
,E.T.丹琴斯
,陈焕疆;海相和淡水沉积的地球化学指标[J];石油地质实验文摘;1963年04期 |
16 |
C.K.Wilgus
,W.T.Hoiser
,金强;美国西部内陆区海相与非海相盐类沉积的判别[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7期 |
17 |
;最新期刊中海相油气地质方面题录与论点[J];海相油气地质;1998年01期 |
18 |
曾凡刚,程克明,吴朝东;应用海相镜质组反射率研究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成熟度[J];地质地球化学;1998年03期 |
19 |
武振杰;林宝玉;姚建新;姚翔;;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J];地球学报;201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