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碰撞对南亚地区油气的控制作用
【摘要】:南亚地区主体为印度板块,裂谷期(4 570~166 Ma)时为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自晚侏罗世(166 Ma)经过从南向北的长距离漂移,从始新世(49 Ma)开始,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早-中中新世(16 Ma)至今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缅甸山脉快速隆升,形成了5个构造单元。前晚白垩世板块北部被动边缘型沉积被破坏,而东、西两侧和南缘沉积遭受抬升剥蚀程度较小,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板块内部在裂谷期仅发生微弱的沉降,晚碰撞期烃源岩未成熟。油气主要富集在沿着印度板块边缘分布的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和夭折裂谷系中,以中、新生代沉积为主,典型的油气运聚模式依次为复合砂体运聚模式、构造褶皱-冲断运聚模式、断-坳垂向运聚模式和断裂-岩性运聚模式。
|
|
|
|
1 |
谢楠;姜烨;朱光辉;杨松岭;李爱山;张科;;缅甸Sagaing走滑断裂及对睡宝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和影响[J];现代地质;2010年02期 |
2 |
H.H.Wilson;王国纯;;墨西哥坦皮科湾黄金巷的构造演化[J];海洋石油;1988年01期 |
3 |
阚荣举,赵晋明,阚丹;腾冲火山地热区的构造演化与火山喷发[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6年04期 |
4 |
苗继军,贾承造,戴金星,王招明,张君峰;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中段乌什-温宿地区构造分析与油气成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4期 |
5 |
刘春平,朱国华,李慧玲;沔阳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4期 |
6 |
覃小锋;李江;陆济璞;许华;胡贵昂;周府生;李乾;;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的构造特征[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
7 |
方旭庆;林会喜;王智帮;;垦东凸起“陀螺式”演化与油气成藏[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8 |
栾锡武;张亮;;南海构造演化模式: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6期 |
9 |
吴官生;;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局部构造及其演化[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
10 |
徐振平;李勇;马玉杰;吴超;杨宪彰;李青;;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与天然气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2011年03期 |
11 |
王双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J];地质通报;2011年04期 |
12 |
杨福忠;罗良;贾东;祝厚勤;武龙;李夏;;印尼东爪哇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
13 |
杨庆道;王伟锋;吴思卫;李继白;刘传山;潘博;;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J];中国石油勘探;2011年04期 |
14 |
吴庐山,邱燕,解习农,刘晓峰,江涛;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J];中国地质;2005年03期 |
15 |
何星;杨建国;李映雁;;依-舒地堑方正断陷古近系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展布特征[J];中国地质;2008年05期 |
16 |
邓新;杨坤光;刘彦良;佘振兵;;黔中隆起性质及其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10年03期 |
17 |
汤加富;;武功山区变质岩层形变特征与构造演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18 |
王笑媛;“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在京召开[J];地震地质;1987年04期 |
19 |
李作明;林极峰;;香港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20 |
J.F.Dewey
,朱湘元;印度-欧亚聚敛带的构造演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