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吴旗地区长61储层沉积微相及物性研究

王郑库  欧成华  李凤霞  
【摘要】:沉积微相和物性研究是油藏精细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储层预测和评价的基础。文章运用地质、测井等方法,对吴旗地区长61储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以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物粒度分析、岩心观察、取心井岩性和砂体分布特征,建立了吴旗地区长61储层的沉积相模式,并将沉积微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远砂坝、席状砂、河口坝5种微相类型。结合该区域地质背景资料,通过对吴旗地区长61储层单井相的划分,绘制了吴旗地区长61储层沉积时期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图,分析了长61储层沉积微相在垂向上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最终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了吴旗地区长61储层的物性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昭雄;沈昭国;何国贤;刘忠群;;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1段储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2 唐海发,赵彦超;临南油田夏52断块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4年01期
3 周超宇;陈恭洋;梁卫;张伟;;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江24-3油田沉积微相研究[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3期
4 冷兴波;;头台油田肇261区块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8期
5 韩莹;;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4期
6 薛林福,王剑,王东坡,梅启太,孙权;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7 张永强;李涛;王进;郑光辉;曲春霞;;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7期
8 王安辉;赵全军;;大情字井油田南部青三段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9 陈颖莉,陈古明,蒲蓉蓉,唐刚,魏兴元;白马庙蓬莱镇气藏沉积微相与气井高产关系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10 李莉;张春生;龙礼文;冯金义;张兴勇;;红岗油气田四方台组储层三维地质建模[J];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11 刘志舟;汪佳;;高含水期单砂体的识别及其展布特征研究——以喇嘛甸油田SⅢ4-10小层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12 李莉;张春生;龙礼文;冯金义;张兴勇;;红岗油气田四方台组储层三维地质建模[J];吐哈油气;2010年03期
13 张茹;李文厚;张慧元;李春荣;贾春光;;安塞油田延长组长10_1油层段沉积微相特征分析[J];甘肃地质;2011年01期
14 陈国飞;王加强;;相控储层建模在大庆长垣杏56井区葡一组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15 强昆生;王建民;田新文;高亚罡;杨杰;吕修祥;;志丹油田长2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16 吴星宝;李少华;尹艳树;朱永进;徐中波;熊冉;;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9年02期
17 孙鲁平;首皓;赵晓龙;李平;;基于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的沉积微相识别[J];测井技术;2009年04期
18 王一博;马世忠;杜金玲;陈天顺;;高含水油田沉积微相至单砂体级精细研究——以大庆油田杏十三区太103井区PI油层组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9 严申斌;李少华;邓恒;;相控储层建模在胜南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8年01期
20 潘少伟;杨少春;杨柏;黄建廷;段天向;;相控建模技术在江苏油田庄2断块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振;王清晨;;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张春生;;三角洲分流河道演变规律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赵宪生;梁桂蓉;;沉积微相相控处理软件研究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魏兆胜;唐振兴;杨光;;吉林大情字井地区沉积微相与岩性圈闭[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喜安;吴少波;卢全中;宋子齐;;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谢渊;王剑;谢正温;王生朗;李春玉;罗建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2、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顾红英;黄国骞;;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单井岩相及沉积微相的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高才坤;徐顺;徐开志;李桐林;;利用测井曲线特征自动判别沉积微相[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孙宏智;;沉积微相与储集层孔隙结构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周红;;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微相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杨世夺;塔中隆起82区块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董伟;尕斯库勒E_3~1油藏相控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闫百泉;曲流点坝建筑结构及驱替实验与剩余油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5 周永炳;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王胜利;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孙雨;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岩性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8 朱春俊;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张淑娟;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文明;榆东14井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河道砂体构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平;新民油田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2 张宇;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头组沉积微相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广权;密井网区井震结合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微相展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侯宝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泾川地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延9沉积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冯一波;麻黄山西区块北部延安组沉积微相及储层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代云娇;文明寨油田明—断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杨小鹏;南泥湾油田新窑区长4+5~2~长6~2沉积微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8 赵辉;三角洲分流河道单砂体及构型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9 胡明亮;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韩建斌;高台子油田高45-16试验区扶杨油层砂体沉积微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毅 戴运华 岳晓术;加强勘探攻关 促进增储上产[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李历;“老树”发“新芽”[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董树合;因层而异 分层开发[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罗劲;江汉勘探获得两个新发现三个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唐伟;情系油气勘探地质综合研究[N];科技日报;2005年
6 朱斯明;精细挖潜激活老油区增产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记者 李兵;为油田开发擦亮“慧眼”[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记者 刘军通讯员 吴大立;运用数学模型“打井找油”[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仇国强通讯员 郭富晓 杨君;努力让油藏创造更好效益[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张芳;石油,沿着新思路流淌[N];中国石化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