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
【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布格局。
|
|
|
|
1 |
柳保军;庞雄;王家豪;任建业;刘军;郑金云;向绪洪;蔡国富;吴宇翔;;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19年S1期 |
2 |
刘汉尧;林畅松;张忠涛;张博;姜静;田洪训;刘欢;;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第四纪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演化及其控制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年01期 |
3 |
王永凤;李冬;王英民;徐强;;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J];沉积学报;2015年03期 |
4 |
张伟;;沧东凹陷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J];石化技术;2017年10期 |
5 |
信荃麟,朱筱敏,郑清,张杰;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断陷湖盆沉积体系与油气分布[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5期 |
6 |
陈昌明,汪寿松,黄家宽,陈志明,柯保嘉,陈安宁;鄂尔多斯地区中-晚石炭世海沼沙岭沉积体系[J];科学通报;1989年16期 |
7 |
杨芳帅;;不同沉积体系储层构型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12期 |
8 |
李伟;吴时国;王秀娟;王大伟;赵芳;;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上新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特征及其分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年02期 |
9 |
吴时国;秦志亮;王大伟;彭学超;王志君;姚根顺;;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
10 |
孙娇鹏;胡忠亚;崔璐;崔璐琪;;成煤沉积体系对煤层控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1期 |
11 |
刘振夏,夏东兴,王揆洋;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8年02期 |
12 |
王永炜;李荣西;赖生华;;基于地震信息的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高家河三维区本溪组下部沉积体系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6期 |
13 |
王永凤;李冬;;南海红河沉积体系物源分析及油气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3期 |
14 |
吕琳;焦养泉;吴立群;鲁超;荣辉;汪小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段物源—沉积体系重建[J];沉积学报;2012年04期 |
15 |
董贺平;李绍全;李广雪;李春;陈正新;赵铁虎;;青岛近海潮流沉积体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6 |
杨福珍,王宇林,高明泽;平庄西露天矿区元宝山组沉积体系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7 |
韩志英;鹿建华;;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孔一段沉积体系分析[J];科技传播;2013年09期 |
18 |
王永凤;王英民;李冬;徐强;;珠江口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3期 |
19 |
王敏芳,黄传炎;盐湖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与油气地质意义[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