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注入速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剪切后恢复性能的影响

张瑞  秦妮  彭林  胡冰艳  叶仲斌  
【摘要】:针对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实际油藏地层条件模拟设计了近井地带模型。研究了注入速度分别为5 m3/(m.d)、10 m3/(m.d)和20 m3/(m.d)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疏水缔合聚合物2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剪切后溶液性能恢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等不能恢复,而疏水缔合溶液经高速剪切后溶液性能可以恢复。在注入速度为5 m3/(m.d)时,疏水缔合聚合物在近井地带最终黏度保留率为92.3,阻力系数保留率为43.7,残余阻力系数保留率为81.1,且随着注入速度增大,溶液的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降低。在注入速度为10 m3/(m.d)时,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保留率分别为70.6、35.2、72.7。注入速度为20 m3/(m.d)时,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保留率分别为55.6、26.3、55.8。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剪切后疏水缔合聚合物微观形态认为,疏水基团的缔合作用使得原本被高速剪切破坏的溶液网络结构重新生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文祥;张向宇;;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黄志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性质及其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郑力会;李光蓉;;定性判别电潜泵剪切作用造成产液乳化的数值模拟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3期
4 李东霞;苏玉亮;高海涛;耿艳宏;;CO_2非混相驱油过程中流体参数修正及影响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张继风;;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注入性能[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5期
6 刘立平;申志兵;曹祖宾;朱香芹;邱会先;杜和兵;;内蒙油砂沥青减黏裂化生产燃料油工艺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3期
7 曾红;吴萌;;十六碳季铵盐清洁压裂液的研究[J];矿冶;2010年01期
8 兰中孝;范振忠;;清洁压裂液在奈曼油田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8期
9 李成见;含水原油黏度对电潜泵性能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2004年02期
10 程秀莲;王娉;;辽河油田超稠原油表面活性剂降粘的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1 曾红;潘英民;卢亚平;赵敏;;压裂液纯碱小苏打配制新工艺的研究[J];矿冶;2006年01期
12 李爱山;杨彪;鞠玉芹;左家强;;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流变性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1期
13 崔超;孙水涛;陈明;;管道内减阻涂装冬季施工措施[J];表面技术;2008年02期
14 陈刚;汤颖;张洁;徐家业;;柠檬酸铝的合成与HPAM/柠檬酸铝弱凝胶体系的配制[J];钻采工艺;2010年05期
15 蔡远红;罗炽臻;;表面活性酸黏度影响因素及缓蚀控制[J];钻采工艺;2010年S1期
16 韦俊;毕胜山;郭凯;刘志刚;;纳米冷冻油的分散稳定性和黏度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17 孟秋莉;;双螺杆泵输送高黏度稠油的优势分析[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年02期
18 赵晓京,孙刚,佟卉;聚合物分子构型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9 李晓平;王利敏;涂爱勇;陈荣凤;;特超稠油黏度与温度、含水率关系的研究[J];石化技术;2008年04期
20 何凤琴;林军;;基于油品黏度的机油品质检测系统设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坤;夏建陵;;环氧沥青体系微观结构解析及固化反应机理探讨[A];第十二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文祥;张向宇;;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孙宝江;吕西辉;张小卫;徐山;刘军;;驱替过程中交联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形态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杨二龙;宋考平;邓庆军;;聚合物驱油注入速度的优选[A];第四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鸿英;张劲军;蒋文学;韩善鹏;;混合原油黏度快速估算方法的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6 刘雪娟;孙远卓;孙琦;贾凌志;李伟;;采出污水对抗盐聚合物溶液配制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高鹏;张劲军;侯磊;;含蜡原油表观黏度与蜡晶形态、结构间关系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8 殷代印;黄伟明;;聚合物驱生产井合理补孔时机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易世泽;张劲军;;剪切作用对蜡晶形态非线性特征影响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冯兵;何光渝;蒋华义;岳湘安;;热历史对长庆含蜡原油流变性能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业生;磷硅酸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刘建新;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3 钱杰;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工业化聚合物驱油方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冯玉良;聚合物驱动态预测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巫淼鑫;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杨振杰;胶结界面的微观结构与界面胶结强度强化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7 张景富;G级油井水泥的水化硬化及性能[D];浙江大学;2001年
8 谢朝阳;铝交联聚丙烯酰胺体系性能分析及其深度调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姜维东;Cr~(3+)聚合物凝胶性能特征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何龙;南海西部油田堵水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芝;注聚过程中HPAM水溶液剪切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季菊香;杏四区西部葡Ⅰ1~3油层聚驱合理注入参数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3 薛新生;分子结构对缔合聚合物粘弹性及其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特性的影响[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4 滕学伟;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张营华;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崔锡三;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层系组合和驱油方案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郑兴利;高分子抗盐聚丙烯酰胺性能评价及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8 郑磊;高浓度粘弹性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9 陈才;渤海LD4-2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周妍;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聚驱储层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鹏 通讯员 王蕾;新疆油田新型交联剂应用成效显著[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记者 许忠 通讯员 张玉山;产量增六成 耗电减四成[N];中国石油报;2009年
3 通讯员 吴卫红 刘广友;辽河油田稠油堵水技术建新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赵祚军;注入“污水” 采出原油[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刘群;大庆中216聚表剂配注站投产运行平稳[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顾永强;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研发出可以除垢的水处理装置[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周宏;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聚合物驱油[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蒋琳琳 张明江 魏东;新型降黏剂助力塔河开发稠油[N];中国石化报;2009年
9 仲科;大港油田污水回用工程通过鉴定[N];中国化工报;2008年
10 通讯员 许忠 马玉花 谢银娣;破解稠油开采难题[N];吐鲁番报(汉);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