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多藏大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及气藏性质的嬗变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广覆式气源岩与多层砂岩体交互,天然气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等多种组合情况下以及在河口坝砂体、河道充填砂体、辫状河下切谷砂体及地层超覆等多种圈闭条件下成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具有大面积产纯气,无明显边水、底水,基本上是低压等特点,这与天然气藏性质由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深盆气嬗变为现今特殊类型的岩性气藏有关。分析计算证明,这种变化可能是通过古深盆气再经砂岩储层扩散运移的天然气,以凝析水的形式将气层内的可动水排出实现的。晚白垩世以来,构造由南低北高转变为西低东高,向东部上倾方向有泥质岩遮挡;由南向北的地层静压力差极小,加上同期生气量大量减少(仅占总生气量的5%),生气超压消失殆尽,早期较弱的渗流动力更趋于零,北部致密带的侧向封堵作用更加凸显等,也是最终形成多藏岩性大气田的客观条件。
|
|
|
|
1 |
李剑锋;孙林;马军;昝川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推覆带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
2 |
米敬奎;戴金星;张水昌;张文正;宫色;李贤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储层包裹体中气体成分及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2期 |
3 |
江涛;陈刚;丁超;李振华;;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米脂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压力分布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0年03期 |
4 |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胡国艺,严启团,刘锐蛾,陈红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
5 |
朱春俊;王延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成煤特征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6 |
刘新社;周立发;侯云东;;运用流体包裹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7年06期 |
7 |
武文慧;黄思静;陈洪德;李智武;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硅质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
8 |
李建廷,郑伟,任海军,余志海,李维峰;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地震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
9 |
刘建章;陈红汉;李剑;胡国艺;单秀琴;;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4期 |
10 |
李增学;余继峰;李江涛;韩美莲;;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共存富集的组合形式及上古生界沉积控制机制分析[J];地球学报;2007年01期 |
11 |
郑松;陶伟;袁玉松;邹艳荣;王云鹏;赵长毅;胡圣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
12 |
刘建章;陈红汉;李剑;胡国艺;单秀琴;陈雷;;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山西组2段包裹体古流体压力分布及演化[J];石油学报;2008年02期 |
13 |
黄思静;梁瑞;黄可可;兰叶芳;;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中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4 |
戴世立;杨智;李弘;杨姣;;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源岩热演化特征[J];海洋石油;2009年01期 |
15 |
李振宏,席胜利,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J];世界地质;2005年02期 |
16 |
武富礼;赵靖舟;闫世可;郭德运;杨县超;严云奎;曹金舟;孟祥振;王永东;王变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4期 |
17 |
魏柳斌;陈洪德;朱平;赵俊兴;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段南北储层差异性对比[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
18 |
王少昌;刘雨金;;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成气地质条件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1期 |
19 |
袁志祥;陈洪德;陈英毅;;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20 |
樊爱萍;杨仁超;冯乔;黄道军;;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