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论国债政策连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纽带作用

靳晨元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从长远来看都是一致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国债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大政策有其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传导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有交叉和冲突。国债政策把由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连接了起来,因此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纽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晓兰;黄玉;黄显林;;论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2 郑妍;;浅谈公债政策、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对投资的影响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年15期
3 靳晨元;;论国债政策连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纽带作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4 于长秋;新形势下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5 胡海鸥,黄燕;信息技术发展对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4期
6 隆刚;;对我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李先耕;;关于治理通胀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8 ;热点新闻[J];中国中小企业;2008年12期
9 阮垂玲;费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配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3期
10 俞晓东;;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之浅见[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7期
11 朱加凤;;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09年06期
12 胡红菊;;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财政政策在信贷扶弱领域的运用与深化[J];金融与经济;2009年07期
13 席斯;任茜;;四万亿刺激计划淡出构想[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0年04期
14 人民银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王凯明;张永东;;资源型城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形式初探[J];西南金融;2010年04期
15 王欢;;浅谈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16 张云贵,饶志国,章克;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J];学术论坛;1989年04期
17 李卿,张雪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协调运用[J];城市金融论坛;1997年06期
18 张丽;;开放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的模型分析[J];军事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19 本刊特约评论员;;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效应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7年07期
20 李娜;;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货币政策比较[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良;曲国库;;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许坚;;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6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8 闫素仙;;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刘锡良;李镇华;;信用配给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增刚;;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龙;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圣君;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袁国敏;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3年
4 江武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燕海;物价稳定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当前形势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苏杨;流动性过剩视角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沈军彩;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长龙;我国国债规模及其宏观调控作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珊珊;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协调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郭岚雪;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张显云;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叶子芬;我国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9 林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辛庚达;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路径选择[D];兰州商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牡霞 编辑 阮奇;谢旭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包兴安;货币政策不应再收紧 财政政策可选择定向宽松[N];证券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包兴安;李稻葵:货币政策要谨慎 财政政策要扩张[N];证券日报;2011年
4 沈联涛;财政政策是货币政策的基础[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记者 徐思佳;货币政策偏紧 财政政策应有所作为[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冰;货币政策需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保持扩张性[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郑晓波 张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合力保增长[N];证券时报;2008年
8 林洛;“稳健”财政政策 为货币政策“松绑”[N];财经时报;2004年
9 中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首次搭配[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 特约撰稿 李建军;财政政策须及时退出 货币政策当稳健转型[N];中国经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