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唐飞龙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扬子地区海相地层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研究。目前已检测出的有甾烷、双环倍半萜、三环二萜、四环萜、五环三萜类的藿烷和γ-蜡烷等6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分析其组成分布与构型演化等待征,较清楚地反映了本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生活环境、母质类型及演化阶段的面貌。对丰富我国海相领域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深入开展本区的油气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建军,傅家谟,盛国英,刘德汉,陈军红;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及主力烃源岩的初步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5年02期
2 孙敏卓;李思政;房嬛;孟仟祥;苏中兴;王国仓;;播娘蒿籽可溶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化学意义[J];分析测试学报;2008年04期
3 续颜;;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6期
4 谢树成,殷鸿福,王红梅,周修高,傅家谟,盛国英,张惠之;南京栖霞山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J];科学通报;1997年12期
5 尤东华;;塔里木盆地东南断隆区若羌河油苗原始有机质沉积环境初探[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2期
6 黄敏;;长岭断陷深层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3期
7 段毅,罗斌杰,徐雁前,马兰花;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及地化意义[J];海洋与湖沼;1996年03期
8 于志强,彭平安,盛国英,傅家谟;茂名与江汉第三系油页岩中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研究[J];科学通报;2000年S1期
9 张志荣;宋晓莹;张渠;;生物标志化合物色谱—质谱定量分析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4期
10 孔庆云,周辉,李铁,陈为芳;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探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11 丁安娜,黄第藩,惠荣耀,张水昌,孟仟祥;未熟有机质发酵后饱和烃中主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变化[J];地球化学;2001年05期
12 王桂良;孟仟祥;房嬛;张应年;;葡萄籽饱和烃馏分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J];甘肃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13 刘玉生;邓江红;王国芝;;生物标志化合物在黔西南晴隆锑矿床成因分析中的应用[J];四川地质学报;2008年02期
14 续颜;董清水;王丽华;陈英丽;;褐煤煤层中成煤植物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质;2008年03期
15 吴征;;广西百色盆地湖相有机质中单环烷烃分布特征及其地化意义浅析[J];矿物岩石;1993年03期
16 刘洛夫,王春江,陈践发;大港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1997年03期
17 吴小红,吕新华;东濮凹陷胡庆油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海洋石油;2005年03期
18 彭兴芳;李周波;;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3期
19 唐友军;朱翠山;别必文;徐佑德;;断代生物标志化合物原理与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20 管红香;陈多福;宋之光;;冷泉渗漏区海底微生物作用及生物标志化合物[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相油气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技术及应用研究[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王韶华;;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源对比方法探讨[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贾琼;;松辽盆地茂206井青山口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江平;聂志阳;高翔;;松辽盆地茂206井姚家组和嫩江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日房;孔祥星;张守春;吴平;张蕾;;准噶尔盆地烃源岩生烃模拟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变化及其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于晓果;韩喜球;李宏亮;金肖兵;龚建明;;南海东沙海域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段毅;;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王桂良;孟仟祥;房嬛;张应年;;葡萄籽饱和烃馏分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于晓果;赵宏樵;金肖兵;马维林;高水土;;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及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及意义[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陈畅曙;林端;蒋跃进;辛海虹;卢大鹏;何晓媛;;溢油鉴别化学指纹分析技术研究的进展[A];第二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艳;我国温带现代土壤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红粘土—黄土中的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2 陈永胜;渤海湾西岸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D];吉林大学;2012年
3 尹秀珍;松辽盆地中部晚白垩世早期古湖泊生产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王威;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流体特征及其与油气保存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超;蓟县剖面元古宙沉积物(1.8-0.85Ga)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
6 吴志强;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薛博;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追溯[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杨明生;洛川剖面典型古土壤生物标志物及植被环境[D];兰州大学;2008年
9 黄福喜;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罗根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继飞;川东北海相地层抗钻特性及钻井提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李连民;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区南油田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3 张辉;柴达木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4年
4 朱建敏;江汉平原区海相地层烃源对比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海东;川西前陆盆地南段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闫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定量分析及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7 李丽平;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8 龚莹杰;黔东北震旦纪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蒲阳;湖北清江洞穴石笋与洞顶土壤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10 许涛;不同环境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气候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其勤 张美珍;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于祥明;我国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郭易楠;中国油气勘探二次创业拉开序幕[N];上海科技报;2007年
4 任意;刘光鼎:到海相地层去找油气[N];经济日报;2007年
5 张芳;江汉油田建深1井钻入海相地层[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记者 丁全利;我国海相地层同样有大油气田[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胡先锋潘恩生;预测海相地层随钻压力更精准[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任鹏宇;中国第二大气田储量逾3500亿立方米[N];北京商报;2007年
9 牟雪江;为塔里木海相油气资源把脉[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记者 丁全利;我国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看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