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储层沥青与油气运聚关系
【摘要】:根据储层沥青的显微特征、热演化程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分析,对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的储层沥青成因及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探讨。大北地区库姆格列木群盐下砂岩储层显微裂缝中观测到少量黑色胶质沥青,其中,大北202井储层沥青发育2组,其反射率值分别为1.07%和0.47%,吐北1井储层中只检测到一组沥青,且含量极少,反射率值为0.43%;储层固体沥青为不同源、不同期的油、气混合沉淀而成。由此推断,大北地区天然气并非原油裂解成因;大北1和大北2等盐下圈闭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其古油藏原油大多沿北部克拉苏逆冲断层进入浅部砂层,再汇聚于大宛齐背斜成藏;位于该断层附近的吐北1井,其储层沥青的存在说明其砂岩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排除该断块高部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性。该结论对认识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和促进古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古油藏及其对天然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4期 |
2 |
王铁冠,黄光辉,徐中一;辽西龙潭沟元古界下马岭组底砂岩古油藏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3期 |
3 |
张国良,陈国童;歧口凹陷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年05期 |
4 |
楼章华;程军蕊;金爱民;;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
5 |
王小凤;武红岭;马寅生;王连庆;张西娟;陈宣华;田晓娟;李会军;彭德华;汪立群;尹成明;刘云田;高荐;;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J];地球学报;2006年05期 |
6 |
赵卫卫;查明;吴孔友;;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地质学报;2008年02期 |
7 |
宁方兴;;夏口断层活动性分析及其控藏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8期 |
8 |
刘斌,沈昆;包裹体流体势图在油气运聚研究方面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S1期 |
9 |
王震亮;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2期 |
10 |
付广,王朋岩,苏玉平;乌尔逊凹陷南二段主要成藏期油气运聚特征[J];中国海上油气;2004年05期 |
11 |
李延钧,李其荣,杨坚,朱晓惠,王廷栋;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5期 |
12 |
熊伟;;断陷盆地输导体系宏观格架及构成特征——以东营凹陷为例[J];油气地球物理;2005年04期 |
13 |
熊伟;;断陷盆地输导体系宏观格架及构成特征——以东营凹陷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4期 |
14 |
刘洛夫;霍红;李超;赵素平;陈元壮;陈利新;郭永强;李燕;李双文;;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4期 |
15 |
王约;王训练;高金汉;黄禹铭;苏文博;徐一帆;;川北青川地区下寒武统沥青质砾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01期 |
16 |
毛立全;石珊珊;;西部斜坡区姚家组底界不整合面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1期 |
17 |
刘伟;余传谋;;河南濮卫环洼带断裂特征及其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2期 |
18 |
邹广明;李保华;;贵州石头寨二叠系生物礁型古油藏包裹体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09年03期 |
19 |
徐立恒;卢双舫;陈践发;;川东石炭系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5期 |
20 |
吴巧生,吴冲龙,王华;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动力学特征及与油气运聚的关系[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