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纳米压入测试结果的因素
【摘要】:纳米硬度计 ,又称深度测量压入仪。该仪器在刚性压针上施加特定载荷 ,同时记录压入试样深度。此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纳米尺度力学性能的研究。以MTSNanoIndenter○RXP为测试手段 ,参考试样熔融硅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不同压入深度的测试。结果显示 ,硬度和模量有随压入深度减小而增大的趋势。分析了接触零点的确定、压针尖端缺陷、试样表面的吸湿和粗糙度、弹塑性转变等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压入深度为微米和亚微米量级时 ,上述因素对测试结果无显著影响 ;而在纳米量级时 ,有显著影响。所以 ,当压入深度为几十纳米时 ,纳米压入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值得注意
|
|
|
|
1 |
马德军,徐可为,何家文,JianLU;利用纳米压入加载曲线确定金属薄膜的屈服强度和硬化指数 Ⅱ.实验及验证[J];金属学报;1999年10期 |
2 |
马德军,徐可为,何家文,JianLU;利用纳米压入加载曲线确定金属薄膜的屈服强度和硬化指数 Ⅰ.数值模拟[J];金属学报;1999年10期 |
3 |
汪渊,白宣羽,徐可为;基于小波变换Cu-W薄膜表面形貌表征与硬度值分散性评价[J];物理学报;2004年07期 |
4 |
王飞,徐可为;溅射偏压对Cu膜屈服强度的影响[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12期 |
5 |
王彤;马德军;苏力刚;;Oliver&Pharr压入硬度与材料单轴强度关系的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8年11期 |
6 |
黄立业,徐可为,吕坚;类金刚石碳膜的纳米划擦行为及其加载-卸载效应[J];金属学报;2001年12期 |
7 |
李磊;刘渊;张泰华;谷建生;彭伟;魏炳忱;;Fe基块体非晶合金在纳米压入过程中的变形行为[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8年04期 |
8 |
杨海波;胡明;张伟;张绪瑞;李德军;王明霞;;基于纳米压痕法的多孔硅硬度及杨氏模量与微观结构关系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7期 |
9 |
徐辉,李林安,门玉涛,成广庆;多层膜体系微硬度实验的有限元数值模拟[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0 |
宋辉;常莹;黄超;张孟喜;;套管法拔桩对既有大直径地下污水管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1 |
谢中友;虞吉林;郑志军;;泡沫金属填充圆管横向线载荷作用下的压入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08期 |
12 |
金沢憲一;河野彰夫;佐田登志夫;田代良雄;张仲明;唐义全;;变位检测方式的超微型硬度计[J];应用光学;1991年06期 |
13 |
陈尚达,柯孚久;纳米硬度测量中接触面积及压头曲率半径效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中国科学G辑;2003年05期 |
14 |
杨晓东;贺鹏飞;吴艾辉;郑百林;;石墨烯纳米压痕实验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0年03期 |
15 |
张泰华,刘东旭,郇勇,王秀兰;基体对氮化钛膜的微力学和摩擦性能的影响[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4期 |
16 |
吴永韧;鲁晓兵;王淑云;陈海锋;;Spudcan基础贯入对固定平台基础影响[J];中国海洋平台;2008年01期 |
17 |
艾科;戴兰宏;;球型压头下块体金属玻璃“隆起”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8年04期 |
18 |
高晓宇;;单晶硅微观力学性能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
19 |
孟庆国;詹世革;周济福;;力学科学处2008年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的简要介绍[J];力学进展;2009年04期 |
20 |
洪磊;苏亚辉;田洁;黄文浩;;黏弹性材料纳米压痕测试及接触形貌的影响[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