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R、HER-2表达与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为ER、PR、HER-2应用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确诊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84例,根据有无淋巴结、内脏转移分为3组:单纯骨转移组(44例),骨+淋巴结转移组(36例),骨+内脏转移组(104例),对3组患者的上述免疫组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这些指标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预测价值。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8.4%;ER单独阳性患者中,单纯骨转移组vs骨+淋巴结转移组,P=0.258,P0.05;单纯骨转移组vs骨+内脏转移组,P=0.0 0 0,P0.05;骨+淋巴结转移组vs骨+内脏转移组,P=0.004,P0.05;其它分子表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单独阳性乳腺癌患者最易发生单纯骨转移,对这部分患者,建议加强骨转移相关检查,给予预防性双膦酸盐治疗。
|
|
|
|
1 |
裴静,余昌俊,王本忠,胡向阳;ER、PR、HER-2在绝经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相关性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2 |
田枫;张建国;仲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中ER和HER-2表达的关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年11期 |
3 |
汪海新;应明真;王梅;;ER、PR、HER-2、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3年02期 |
4 |
陈志萍;李金高;黄传生;;ER、PR及HER-2受体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复发灶间表达差异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09年14期 |
5 |
刘红;乳腺癌骨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20例报告[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6 |
刘燕,权瑞;乳腺癌骨转移的放射治疗35例[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0年03期 |
7 |
陈辉利,赵青梅,杜光祖;乳腺癌骨转移3年以上存活病例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
8 |
巨爱平;乳腺癌骨转移12例综合治疗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年01期 |
9 |
蒋国勤;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年05期 |
10 |
王跃珍,孙晓江,刘林林,孙宝胜,吕鹏;208例乳腺癌骨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4年04期 |
11 |
柴枫;;乳腺癌骨转移86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05期 |
12 |
徐海滨;胡祖健;胡望华;史红仙;何俊玲;黄建;;乳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初探[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7年01期 |
13 |
叶谦;;100例乳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9期 |
14 |
周围;周恩相;王泽强;郭琼;;乳腺癌骨转移57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05期 |
15 |
邬健明;张勇;王伟;;乳腺癌骨转移致股骨颈病理性骨折1例报告[J];西南军医;2008年03期 |
16 |
王维娜;张玉花;翟琼莉;;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年10期 |
17 |
任丽;陈瑛;张鹏宇;齐寰宇;;白细胞介素-1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0年17期 |
18 |
李凯;于飞;李午生;赵力;邹华伟;;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年05期 |
19 |
多健;孙建合;王国文;马育林;;糖类抗原15-3检测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2年20期 |
20 |
关华鹤;;38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