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碳达峰背景下能源的低碳转型发展

孟丹  
【摘要】:能源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5%左右,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75%左右。"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绿色发展与高效发展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建设的未来方向。实现碳达峰,能源行业必须扭转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结构特征,一方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有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稳步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详细分析了中国高碳特征能源消费现状及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指出了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路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周志霞;;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J];潍坊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2 杨锦琦;;江西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4年10期
3 付云鹏;马树才;宋琪;;沈阳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关系研究[J];城市;2014年05期
4 姚明涛;熊小平;康艳兵;;以碳排放指标为引领推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J];中国能源;2017年03期
5 岳冬冬;;基于碳排放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04期
6 谭志宣;;饭店低碳评价指标及碳排放等级划分[J];上海节能;2020年02期
7 王廷章;;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6年19期
8 时军;王艳龙;;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探析[J];财会通讯;2010年25期
9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05期
10 张昕怡;;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年33期
11 庄同宁;;低碳旅游视角下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核算与碳脉分析——以江苏徐州、苏州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12 魏丹青;;从“低碳”到“零碳”[J];浙江经济;2017年10期
13 赵爽;陈儒;姜志德;;低碳试点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J];生态经济;2018年12期
14 时军;王艳龙;;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5 周泽宇;杨秀;徐华清;;低碳试点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的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05期
16 张云;刘枚莲;王向进;;中国工业部门贸易开放与碳泄漏效应研究——高低碳行业分类实证对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6期
17 吴忧;王琼琼;;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与战略选择[J];国际商务财会;2011年05期
18 张诗卉;李明煜;王灿;安康欣;周嘉欣;蔡博峰;;中国省级碳排放趋势及差异化达峰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苗;;贵州省能源消费与人口、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高建来;文晔;;高校碳排放监测系统建设与低碳责任制度研究[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4年
3 王文秀;吴开亚;匡耀求;黄宁生;;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高智鹏;;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5 景国胜;张海霞;廖文苑;;城市交通碳排放测算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8年
6 罗士龙;张瑜;;森林城市建设与低碳排放问题研究[A];建设廊坊平原森林城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涵养区[C];2014年
7 晏路辉;;企业碳盘查,摸清碳家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8 王波;张海霞;郑炜;;广州市交通碳排放清单及减排策略[A];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年
9 薛定;;CO_2资源化利用热点频现[A];2012年全国镁盐行业年会暨镁化合物分会成立大会专辑[C];2012年
10 康重庆;;网络碳流理念与方法[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1 吴光亚;金文浩;;城市碳排放规律研究——以苏州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2 李晓晖;梁颢严;聂危萧;;低碳控规:再构从碳排放到建设管控的技术框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13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4 梁磊;吕伟娅;王晓玲;胡恒祥;;节水与低碳排放关联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15 张泓波;李家启;谢宏佐;;试论应对气候壁垒的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6 耿伟;徐双双;;碳税、碳排放权与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17 刘占成;王安建;于汶加;李铭;;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A];《地球学报》“矿产资源需求理论、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专辑[C];2010年
18 常杪;田欣;杨亮;;中日碳排放模式比较与日本低碳发展政策借鉴[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9 韩烨;;碳排放市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0 秦波;田卉;;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先超;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系统分析与调控[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张征华;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4 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与新常态背景下碳排放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于君涛;制造业低碳供应链的碳排放数量模型与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年
6 张永军;中国碳排放效率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喻超;吉林省制造业碳排放变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路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8 牛鸿蕾;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9 张翠菊;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收敛性及溢出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10 王雪成;生态网络视角下的中国隐含碳流动和碳减排目标分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11 王月;中国膳食碳排放及其与国外的比较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12 黄诚;城市碳排放的多维度评价与情景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
13 焦萍;中国交通碳减排压力与碳排放转移时空演进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14 张晶;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15 吴昊;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测算及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16 王星;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分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17 赵桂梅;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18 王劼;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19 刘志红;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收敛及脱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
20 王晓路;区域经济状况、企业社会责任与碳排放[D];南京大学;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琼之;陕西省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陈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
3 周维维;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情景预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4 包宝荣;山东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5 高长春;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依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7年
6 何玮玮;吉林省产业碳减排潜力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7 张毓卿;江西省出口贸易碳排放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邹方政;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研究[D];西华大学;2021年
9 金胜军;低碳经济模式下安徽省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军;低碳经济条件下碳会计理论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1 张乾翔;金融集聚、低碳目标约束和碳排放效率[D];兰州大学;2021年
12 武娇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下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13 万兴子;基于碳排放核算的投资项目绿色评估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4 刘建猛;基于碳排放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15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6 巢惟忐;低碳经济背景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7 郭岩;西北地区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8 康琛欣;甘肃省交通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9 杨潇;中国碳排放影子价格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0 诸艺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王帆;20个低碳试点城市观察:北上广深有望率先碳达峰,15城有条件碳排放绝对量下降[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
2 刘秀荣;欧盟计划拍卖碳排放许可资助低碳和新能源创新项目[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杭春燕 邵生余 宋晓华 陆峰;减少碳排放,迫在眉睫的课题[N];新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冀 刘晓;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减少碳排放[N];南京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韩福恒;加强碳排放管理 开启工业低碳新征程[N];中国会计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赵宇清;发展低碳经济先给碳排放定量[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曹凘源 实习记者 李菲菲;科技创新助力成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N];成都日报;2021年
8 本报记者 王帆;地方碳达峰行动方案透露信号:严控“两高”,居民减碳或迎制度设计[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
9 记者 黄凡 通讯员 张苗;突出中山特色 尊重镇区禀赋[N];中山日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赵维光;力争世博结束前抵消60%——70%碳排放[N];文汇报;2010年
11 本报记者 朱智翔 晏利扬 通讯员 董浩;浙江全力推进碳达峰行动[N];中国环境报;2021年
12 本报记者 郭文佳;碳达峰:新能源汽车做先锋[N];新能源汽车报;2021年
13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通讯员 王诺 刘赞;青岛争创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N];青岛日报;2021年
14 本报记者 张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渐趋明晰[N];中国财经报;2021年
15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吴奇;合肥将谋划建设近零碳排放区[N];合肥晚报;2018年
16 记者 向家莹;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密集出炉[N];经济参考报;2021年
17 本报记者 张漫游;探路碳中和[N];中国经营报;2021年
18 记者 窦延文;2025年完成首批近零碳试点建设[N];深圳特区报;2021年
19 记者 王璐;交通“碳达峰”路径浮现 多产业迎发展新机[N];经济参考报;2021年
20 本报进博会报道组;为啥说进博会上满眼绿色?[N];人民政协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