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的毒物对生物有益?——比较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2)
【摘要】: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各种伤害性因素(统称为毒物)的攻击,生物有2种反应方式。在毒害作用超出生物应对能力的情况下,伤害程度与毒物的剂量成正比,可用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linear no-threshold, LNT)理论来描述。然而在低剂量下,由于生物防御和修复机制的作用,不仅毒物的伤害作用可被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刺激了生物的主动反应,还可导致对生物有益的结果,其效应可用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Hormesis)理论描述。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在生物界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包括人)中都被发现。能引起双相剂量效应的伤害性刺激各式各样,包括电离辐射、活性氧、限食、高温、缺氧、缺血、机械伤害、重金属、化学毒物、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植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等。在本文的第1部分中,先介绍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在第2和第3部分中,将分别以电离辐射和活性氧为例,具体讨论这2种理论对这些伤害性刺激的适用情形。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对生物有益,而体育锻炼带来的体内活性氧的增加不仅对生物无害,还为实现体育锻炼有益效果所必须,证实了毒物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
|
|
|
1 |
冯颖青;;缬沙坦对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作用的剂量效应[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04期 |
2 |
刘昭前,莫玮,王丹,周宏灏;氟西汀氧化代谢酶的鉴定及临床个体化给药剂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24期 |
3 |
李校坤,付小兵,洪岸,冯成利,林剑;基因重组bFGF的药效学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9年Z1期 |
4 |
罗洪清,孟庆勇;不同剂量环磷酰胺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2期 |
5 |
刘钢;阿糖胞苷药动力学和药效学作用上的剂量效应[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2年03期 |
6 |
王心如,徐锡坤,邱清,许娟华,汪建平,何冬宁,王守林,王沭沂;急性铬化物暴露肺损伤的剂量效应与时间过程[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6年06期 |
7 |
徐永忠,赵经涌,劳勤华;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内照射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与微核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年05期 |
8 |
赵大骁,冯桂节,吴希如,左启华;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离子态钴诱发的惊厥——一种新的实验性癲痫模型[J];生理科学;1984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