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水稻基因芯片分析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差异表达
【摘要】: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其育性严格受光周期和温度控制.了解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将促进二系法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筛选控制不育的关键基因是揭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前提.由于小麦基因组信息有限,根据小麦与水稻有较高同源性,尝试利用水稻基因组芯片筛选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冷胁迫响应基因.得到9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胁迫应答、信号转导、代谢等重要生命过程,为解析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提供了有益信息.利用雄蕊cDNA半定量PCR法验证表明,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hydrate)脱氢酶亚基4L、锌指富含DHHC(deaf/hard ofhearing connection)结构、线粒体物质运输蛋白、外被体蛋白COPⅠδ(coat proteinⅠδ)亚基和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5个基因,在低温和对照温度下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育性相关候选基因开展下一步研究.
|
|
|
|
1 |
林毅,Fengan Yu,Jonathan Gressel;定位转基因所在的小麦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方法(英文)[J];激光生物学报;2001年01期 |
2 |
高双成;王世华;施江;孔祥生;史国安;;长片段小麦细菌人工染色体DNA亚克隆文库的构建[J];华北农学报;2009年04期 |
3 |
郭光沁;许智宏;卫志明;陈惠民;;用PEG法向小麦原生质体导入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株[J];科学通报;1993年13期 |
4 |
徐是雄,刘向东,冯九焕,卢永根;水稻IR36及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微管骨架的变化(英文)[J];植物学报;2001年03期 |
5 |
张勇;刘朝辉;刘成;杨足君;邓科君;彭金华;周建平;李光蓉;唐宗祥;任正隆;;外源种质导入引发小麦表观遗传变异的MSAP分析[J];科学通报;2007年24期 |
6 |
陈军营;孙佩;王德勤;陈新建;;一种改良的克隆小麦GLP3基因启动子的TAIL-PCR技术[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年04期 |
7 |
张文驹,瞿礼嘉,高巍,顾红雅,陈家宽,陈章良;普通小麦基因组最可能的4个供体的ITS1和ITS2序列及其亲缘关系[J];植物学报;1998年11期 |
8 |
邱纪文,金德敏,李传友,贾建航,欧阳平,戴威廉,王斌,李大玮;通过远缘杂交将鸭茅状摩擦禾DNA片段导入普通小麦基因组的分子证据[J];科学通报;1999年20期 |
9 |
仇艳光;田景汉;葛荣朝;赵宝存;沈银柱;黄占景;;TAIL-PCR的改良及其在分离小麦基因启动子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10 |
李玉京,刘建中,李滨,李继云,姚树江,李振声;普通小麦基因组中耐低磷胁迫特性的染色体控制[J];遗传学报;1999年05期 |
11 |
陈纯贤,孙敬三,朱立煌;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代的RFLP变异[J];植物学报;1999年01期 |
12 |
李振声,王道文;“小麦分子与细胞遗传学国际研讨会”简介[J];遗传;2000年06期 |
13 |
安海龙,卫志明;小麦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0年04期 |
14 |
田再民;龚学臣;季伟;;小麦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5 |
;北京培育出新型转基因小麦[J];河北农业;1999年09期 |
16 |
石锐;小麦基因组中外源染色体片段的检测和小麦基因分子标记的建立[J];遗传;2001年01期 |
17 |
肖水平;王坤波;刘方;;GISH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
18 |
邵传贤;;解码生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与实施[J];科学24小时;2010年09期 |
19 |
赵吉平;植物物种基因图谱研究的新发现[J];生物技术通报;1994年02期 |
20 |
杨淑培;美、瑞科学家首次绘制出水稻基因组图谱[J];生物技术通报;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