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光照生境下克隆整合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生长的影响
【摘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原产中、南美洲,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目前已广泛侵入中国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本文以海南重要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实验材料,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了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光照生境下薇甘菊克隆片段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异质性光照下,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低光斑块分株的生物量,但同时降低了高光斑块分株的生物量,对克隆片段总体的生物量积累无显著影响,且这一结果不受资源输送方向的影响;克隆整合降低了异质性光照下克隆分株间根冠比的差异,加大了克隆分株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且倾向于提高生长在高光斑块分株的比叶面积;克隆整合虽然并不能促进薇甘菊匍匐茎克隆片段在异质性光照生境下总体的生长,但可以促进低光斑块下分株的生长,因而,克隆整合可促进薇甘菊从开阔生境向低光生境(森林、杂草群落等)的入侵能力,因此,克隆整合特性是薇甘菊对异质性光照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之一。
|
|
|
|
1 |
胡玉佳,毕培曦;薇甘菊花的形态结构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2 |
李鸣光,张炜银,廖文波,王伯荪,昝启杰;薇甘菊研究历史与现状[J];生态科学;2000年03期 |
3 |
胡迪琴;梁永禧;徐国栋;朱大明;;薇甘菊蔓延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广州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4 |
张卫强;肖辉林;殷祚云;曾晓舵;黄美艳;冯乙晴;张毅龙;;模拟氮沉降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12期 |
5 |
鲍海泳;肖辉林;陈红跃;曾晓舵;黄美艳;冯乙晴;钟泳林;;模拟氮沉降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12期 |
6 |
李钧敏;董鸣;钟章成;;入侵植物薇甘菊种群的遗传分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
7 |
黄忠良,曹洪麟,梁晓东,叶万辉,冯惠玲,蔡楚雄;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02期 |
8 |
祖元刚;张衷华;杨逢建;王文杰;陈华峰;;入侵植物薇甘菊种群年龄的解剖学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9 |
杜凡;杨宇明;李俊清;尹五元;;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J];云南植物研究;2006年05期 |
10 |
陈亮;李会娜;杨民和;万方浩;;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8期 |
11 |
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叶万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形态、分类与生态资料补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02期 |
12 |
王文杰;张衷华;祖元刚;贺海升;关宇;李文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非同化器官光合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
13 |
张付斗;李天林;徐高峰;吴迪;张玉华;;薇甘菊不同生长方式下的繁殖特征比较[J];植物学报;2011年01期 |
14 |
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外来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我国的出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01期 |
15 |
王文天;彭少麟;李冬梅;王冬梅;王瑞龙;田彩娟;赵厚本;户桂敏;;薇甘菊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分离鉴定及表达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年05期 |
16 |
罗日查·格拉维尼奇;谢云桂;;植物组织的异质性[J];生物学通报;1958年07期 |
17 |
屠玉麟;岩溶生态环境异质性特征分析──以贵州岩溶生境为例[J];贵州科学;1997年03期 |
18 |
陈雅姗;;影响力异质性影响群体合作的演化[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9 |
刘艳;胡婧;黄原;;线粒体DNA的异质性与检测方法[J];动物学杂志;2006年05期 |
20 |
高玉民;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异质性[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