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摘要】:2009年5月-2010年2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5种,隶属于3门25属;优势种类为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中华河蚓(Rhyacodrilussinicus);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74.1ind·m-2,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77.4%,最大密度出现在夏季,春季最低,St14年均密度高于其他站点;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生物量为17.78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4%,夏季生物量最大,冬季最低,St14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站点;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
|
|
|
|
1 |
张绪美;董元华;王辉;沈旦;刘德雄;;江苏省农田畜禽粪便负荷时空变化[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
2 |
党碧玲;任志远;李晶;;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3 |
龚少军;;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J];航海技术;2010年05期 |
4 |
黄尚高,杨嘉东,暨卫东,杨绪琳,陈国祥;长江口水体活性硅、氮、磷含量的时空变化及相互关系[J];台湾海峡;1986年02期 |
5 |
曹忠杰,黄毅;辽宁土壤侵蚀管理的时空变化及其防治方略[J];水土保持研究;1997年04期 |
6 |
潘华盛,张桂华;黑龙江气候变暖的时空变化特征[J];黑龙江气象;2002年03期 |
7 |
舒建英,张世熔,孙波,赵其国,刘英华;江西兴国水土流失治理区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
8 |
侯琼,沈建国,乌兰巴特尔;典型草原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6期 |
9 |
孙艳玲;王宏志;黄碧捷;;湖北棉花生产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原因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0 |
罗辉;王克勤;;元谋干热河谷山地植被修复区土壤种子库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01期 |
11 |
左书华;李九发;万新宁;沈焕庭;付桂;;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泥沙研究;2006年03期 |
12 |
郭泺;夏北成;余世孝;巩重峰;;人为干扰对泰山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
13 |
苏布达;王国杰;姜彤;;西北地区45a来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及其标度特征[J];冰川冻土;2007年02期 |
14 |
刘伟东;张心凤;蒋星科;;高栏港区泥沙回淤时空变化实测资料分析[J];人民珠江;2007年04期 |
15 |
王国霞;鲁奇;;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
16 |
李春强;洪克勤;李保国;;河北省近35年(1965-1999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J];中国农业气象;2008年04期 |
17 |
甄江红;李艳玲;赵明;刘果厚;;珍稀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动态时空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
18 |
苏伟;孙中平;李道亮;朱翔;郭祥云;;基于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的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时空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09年11期 |
19 |
谢金开;赵智杰;;乌鲁木齐河下游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20 |
安晓亚;李颖;孙群;严薇;;面向空间数据主动更新的地理事件模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