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意大利蝗对四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王晗  何雪青  季荣  
【摘要】: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的优势危害蝗虫种类之一。本研究利用GC-MS和嗅觉仪分析了意大利蝗对其寄主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cata)、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4种植物所含的主要挥发油为萜类和醇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1.76%)、黄花苜蓿(20.52%)、黄花草木樨(19.46%)、沙漠绢蒿(9.00%);醇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花草木樨(33.48%)、沙漠绢蒿(20.26%)、黄花苜蓿(16.80%)、冷蒿(1.74%);不同寄主植物对意大利蝗的引诱效果不同,引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6.00%)、沙漠绢蒿(36.12%)、黄花苜蓿(30.47%)和黄花草木樨(10.00%);意大利蝗对4种寄主植物的采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含量的关系表明,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的含量呈负相关(r=-0.601),意大利蝗喜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低的冷蒿,而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黄花草木樨表现出驱避。研究表明,寄主植物中所含的萜类化合物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而醇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则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驱避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高振中;降升平;;我国不同地区蜂胶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分析[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张国英,曾韬;辣蓼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年03期
3 韩明;曾庆孝;肖更生;陈卫东;徐玉娟;;青梅黄酮类化合物的微乳薄层色谱分离鉴定(英文)[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6年02期
4 卢挺;Jorn C.C.Yu;Yisu Li;Erika Revesz;Edward P.C.Lai;;毛细管电泳法分析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英文)[J];食品科学;2006年08期
5 王长远;吴洪奎;于长青;马万龙;;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吴耀辉;曾超珍;刘志祥;;微波提取苦丁茶中的黄酮类物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7 王小伟;金则新;李建辉;;微波辅助萃取乌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8 杨郭;颜杰;马燮;彭健;杨强强;;二次回归正交设计优化紫茎泽兰中黄酮的提取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9 乌朝鲁门;王萍;郝丽珍;杨忠仁;张凤兰;;沙芥叶片总黄酮提取方法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郝培应;刘晶晶;俞晓平;;广德6个竹种竹叶黄酮的抗氧化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11 叶芙蓉;;紫苏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J];酿酒科技;2011年05期
12 田哲榕;侯先槐;;干豌豆中皂苷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3 旷春桃;刘慎;;柑橘皮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5年05期
14 陈永浩;张子德;赵丛枝;李荣华;徐立强;;不同工艺条件对松针饮料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色泽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5 柳闽生;陈晔;徐常龙;;银杏叶有效成分的研究与资源的开发利用[J];江西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16 黄峰华;;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09期
17 刘晶芝;赵永光;冯玉珠;常丽新;高平章;;超声法提取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18 刘爱青;段玉峰;;中华稻蝗黄酮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19 陈剑英;;油杉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0 林燕如;丁利君;;番石榴叶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梁瑞芳;李延天;王丽红;;醇法提取锁阳中总黄酮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伍贤进;李胜华;郭文康;;翻白草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指纹图谱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杨维;夏杏洲;韩维栋;谌素华;王维民;;响应面法优化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单香丽;刘世熙;曹秋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离解能和单电子分布间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蜀眉;塔娜;田维平;;桔皮中抗氧化物质的测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夏鹏飞;杨桠楠;张培成;;掌叶萍婆中具有抗炎活性的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燕志强;杨甲月;徐蕊;秦波;;瑞香狼毒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毒性研究[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肖萱;纪平元;马端端;郑荣梁;;芦丁对细胞SCE的诱发及对DNA损伤[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9 米玉玲;张才乔;;槲皮素缓解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生殖细胞氧化损伤机理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白宝璋;蔡景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其可能机理[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光;光肩星天牛对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1年
2 王学军;系列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3 刘国柱;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全定性分析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梅;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王菲;软枣猕猴桃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包宇;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模型筛选及抗氧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高蓓;广陈皮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范刚;柑橘及其加工制品中游离态和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唐斓;黄酮类化合物和乌头碱代谢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阎雄飞;光肩星天牛成虫寄主选择“记忆”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甜;荷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铎;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3 孙静;河北香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刘军;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玫;甘薯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吴桂梅;罗布麻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抗抑郁活性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彭爱一;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九里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茜;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与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月红;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东飞;蚊子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燕 盛雪飞 吴丹 陈健初;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2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记者 魏丽娜 宋霞 燕文华 通讯员 王永辉;蝗虫鼠害危及农牧业[N];塔城日报;2010年
6 ;狗舌草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试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记者 曾昀;加油站明年回收挥发汽油[N];北京日报;2005年
8 邱玉明;倡导使用瓷砖石材 创建健康居住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万正煌;橘子越甜越护心[N];健康时报;2009年
10 王芝民 颜治国;中药材的科学贮藏[N];山东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