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区混农林业的传统知识
【摘要】:
<正> 前言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的杉农们进行杉农间作时做各项决策的传统依据。认识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文化观点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观点,人类面临生存环境挑战时,具有前科学的本领。前科学即由可见结果推理不可见原因的能力及综合推测自然界明确构序的能力(Bloom,1987)。前科学先于科学方法的形成,也许是现代人类必不可少甚至明显的特征。根据上述观点和生态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三
|
|
|
|
1 |
宋学民,张树勋,李铭星,陈晓林,佟玉芳;发展混农林业是黑河林区治危兴林的一条必由之路[J];黑河科技;1997年03期 |
2 |
熊文愈;;生态系统工程与现代混农林业生产体系[J];生态学杂志;1991年01期 |
3 |
曾益群,郭辉军,尹绍亭,陈爱国;热带山地社区混农林业实践及其形成原因和机制研究——以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族乡巴卡小寨为例[J];云南植物研究;2001年S1期 |
4 |
文华,刘玉华,狄心志,陈建学,阿不都·依米提,周振明;和田绿洲的混农林业[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04期 |
5 |
;“第二届福建山区发展论坛”在龙岩市举行[J];学会;2000年08期 |
6 |
;“首届福建山区发展论坛”暨“福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科技月谈会综述[J];学会;1999年04期 |
7 |
刘晓鹰,王光琰;杉木、柳杉与黄连间作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1年04期 |
8 |
李昌晓,李昌阳,汤兴华;几种典型混农林业模式的综合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9 |
李苏梅;龙春林;刀志灵;;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桤木改良土壤效应研究综述[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
10 |
薛建辉;;灰色局势决策在林下间作作物组合优化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1年02期 |
11 |
蒋秋怡,叶仲节,钱新标,姜培坤;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初探[J];土壤;1993年05期 |
12 |
陈新奇;;V8系统CSAMT法在福建山区找煤应用——以龙岩林邦矿区为例[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4期 |
13 |
赵昭昞;福建山地的自然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初步设想[J];地理学报;1984年04期 |
14 |
梅再美;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区退耕还林还草与节水型混农林业发展的途径探讨[J];中国岩溶;2003年04期 |
15 |
文化一,马渭俊;混农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3年04期 |
16 |
冯宗炜,陈楚莹,李昌华,许光辉,周崇莲;杉木速生丰产的生态学基础[J];生态学杂志;1982年01期 |
17 |
黄章平;;乌龟知天气[J];大自然;1993年03期 |
18 |
陆锋,李红旮,李芝喜;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进行热带林保护区乡村混农林业规划[J];热带地理;1998年02期 |
19 |
;苏印泉教授简介[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1期 |
20 |
吴晓晖;;“冠球”为什么破产[J];民营科技;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