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的影响
【摘要】: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光和CO_2利用以及光合碳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对不同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以及碳同化速率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增温显著降低了茭草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光能利用幅(LSP-LCP)、CO_2饱和点(CSP)、CO_2利用幅(CSP-C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却显著增加了其CO_2补偿点(CCP);相反,增温显著提高了黑三棱的LSP、(LSP-L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而显著降低了其LCP,但对其CO_2利用参数无显著影响。(2)2种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茭草在6、8月的LSP和(LSP-LCP)均显著高于10月的对应值,其P_(nmax)也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降低;黑三棱的光响应参数在不同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其P_(nmax)在8月最高,而在6月和10月相对较低。(3)温度因子与茭草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黑三棱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的温度因子中,日间积温对P_(nmax)和(LSP-LCP),年均温和最低温对(CSP-CCP)值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变暖对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光合作用存在影响,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响应,这种差异响应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的改变,其有关生态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
|
1 |
厉恩华;王学雷;蔡晓斌;王晓艳;赵素婷;;洱海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泊科学;2011年05期 |
2 |
李阳;周驰;曹秀云;周易勇;宋春雷;;巢湖陆向湖滨带常见野生植物对磷缓冲能力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
3 |
朱季文,季子修,蒋自巽;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建设[J];湖泊科学;2002年01期 |
4 |
张翔;徐东炯;陈桥;;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01期 |
5 |
侯长定;抚仙湖湖滨带生态治理构想[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
6 |
赵永晶;刘学勤;;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
7 |
侯长定,李文朝,胡耀辉,潘继征;星云湖湖滨带生态建设与水生植被恢复[J];云南环境科学;2003年S1期 |
8 |
侯长定,李文明,胡耀辉,潘继征;星云湖湖滨带生态建设与水生植被恢复研究[J];生态经济;2002年11期 |
9 |
张蕊;曹蓉;叶春;李春华;;兼性厌氧菌群对湖滨带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12期 |
10 |
任志远,李晶;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_2释放O_2生态价值测评[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
11 |
冷平生;;CO_2施肥与植物生长[J];北京农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12 |
岑益群;植物是否将从高浓渡CO_2中受益[J];世界科学;1996年04期 |
13 |
汪杏芬,李世仪,白克智,匡廷云;CO_2倍增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8年12期 |
14 |
杨江龙;大气CO_2与植物氮素营养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2年02期 |
15 |
庞静,朱建国,谢祖彬;大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植物N素吸收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年03期 |
16 |
;生态恶化不只是CO_2的排放[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12期 |
17 |
;CO_2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7期 |
18 |
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三江源区植被固定CO_2释放O_2功能评价[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
19 |
徐耀辉;陶佳喜;;CO_2预处理对水稻花粉诱导率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年06期 |
20 |
王忠;顾蕴洁;高煜珠;;CO_2促进水稻开花的效应[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