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林生物量比较及估测模型
【摘要】:采用平均标准木收获法测定了天山东、中、西部林区6种优势种灌木,多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 L.)、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天山绣线菊(Spiraea.tianschanica Pojark.)、新疆方枝柏(Juniperus pseudosabina Fisch.et Mey.)和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Lodd.)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并构建基于D~2H变量的个体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天山西部林区灌木林的总生物量大于中部和东部的;(2)6种灌木的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刚毛忍冬黑果栒子黑果小檗新疆方枝柏天山绣线菊多刺蔷薇;(3)6种灌木的生物量贡献主要源于根和枝生物量,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大小排序根枝叶;6种灌木叶生物量的大小与枝的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4)以D2H为自变量建立6种灌木不同器官及个体生物量估测模型24个,除黑果小檗和新疆方枝柏叶生物量模型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组成生物量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模型模拟结果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推算灌木生物量。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估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深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
|
|
|
|
1 |
尹刚强;田大伦;方晰;项文化;邓湘雯;;湖南会同4种退耕还林模式幼林生物量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
2 |
田大伦,盘宏华,康文星,方海波;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3 |
赵庆霞;包维楷;张文;赖长鸿;;四川省乔木生物量模型研究现状[J];四川林勘设计;2013年01期 |
4 |
陈科屹;欧光龙;郑海妹;胥辉;;树冠生物量研究综述[J];广东林业科技;2014年04期 |
5 |
陈礼光,郑郁善,姚庆端,郑容妹,高培军;沿海沙地新造绿竹林生物量结构[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6 |
吴楚,范志强,王政权;磷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6期 |
7 |
黎燕琼;郑绍伟;龚固堂;陈俊华;唐波;朱自芳;吴雪仙;慕长龙;;不同年龄柏木混交林下主要灌木黄荆生物量及分配格局[J];生态学报;2010年11期 |
8 |
范春楠;庞圣江;郑金萍;李兵;郭忠玲;;长白山林区14种幼树生物量估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
9 |
杨前宇;谢锦忠;张玮;林振清;;椽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10 |
刘广营;赵国华;王广海;马长明;李军;;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J];河北林果研究;2011年03期 |
11 |
罗佳;田育新;杨楠;姚敏;;环洞庭湖不同类型防护林生物量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1年05期 |
12 |
张倩媚,温达志,叶万辉,孔国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的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的探讨[J];生态科学;2000年04期 |
13 |
王太鑫,丁雨龙,李继清,刘永建;巴山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5年01期 |
14 |
李淑花;石军南;吴梅俏;;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研究[J];森林工程;2007年01期 |
15 |
方建民;刘洪剑;虞木奎;刘志龙;王臣;;不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量比较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
16 |
张国斌;李秀芹;佘新松;胡茶青;胡国华;;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J];林业科学;2012年05期 |
17 |
朱兴武;石青梅;李永良;周国荣;李启寿;;青海大通宝库林区乔灌木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1993年01期 |
18 |
贺红早;宋久祥;刘盈盈;张玉武;黄丽华;;黔东南州杉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21期 |
19 |
苏文会;顾小平;官凤英;岳晋军;林开搜;;大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其回归模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20 |
罗云建;张小全;王效科;朱建华;张治军;孙贵生;高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