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花生植株和土壤水浸液自毒作用研究及土壤中自毒物质检测

黄玉茜  韩立思  杨劲峰  王月  韩晓日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及生物测试研究花生植株、土壤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结合多重比较分析各处理组生物活性差异;采用液相色谱法(HPLC)对正茬、连作2、4 a和6 a的花生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植株不同部位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梯度效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16 g/10 mL水浸液的抑制作用最大。花生生长受自毒物质的影响,此影响作用强度因自毒物质的来源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种子萌发以茎水浸液的自毒作用最为明显。但针对幼苗生长的不同测定指标其部位差异不一致,其中以茎水浸液对幼苗株高和叶面积的自毒作用最为明显,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幼苗主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的自毒作用最为明显。在根际土壤水浸液中鉴定到4种酚酸物质,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和香豆素,其中香草酸和香豆素含量较高且变化规律性明显,在土壤中的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连作6 a后土壤中的含量达到0.289μg/g和0.025μg/g干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汪文娟,张寿江,刘炳海,于建垒;异丙甲草胺在花生上的残留量及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92年03期
2 曹仁林,霍文瑞,何宗兰,郝建军,李艳丽;CO_2浓度增加对花生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1996年04期
3 徐胜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陈昌和,徐旭常;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对花生作物营养效应及其机理[J];生态环境;2003年04期
4 王运浩;呋喃丹在花生及土壤中的残留降解[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5 李明田,杨忠文;几种治山治沙的生态农业模式[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年02期
6 江春平;黄卫;;新乡市无公害花生产地环境浅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7 李路平;宋小顺;李俊玲;;新乡市朗公庙镇无公害花生产地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8 李明田,李纳;治山治沙的生态农业模式[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1期
9 徐胜光,李淑仪,廖新荣,蓝佩玲;花生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研究初报[J];土壤与环境;2001年01期
10 朱雪梅,陶澍,林健枝;根际土壤中DDTs的残留与转化[J];环境化学;2004年02期
11 马婧玮;董姝君;游文宇;张敬平;钮伟民;潘灿平;;甲基化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代森锰锌在花生中的残留量[J];农药学学报;2007年03期
12 李玉双;孙丽娜;王洪;;农作物对污染土壤中铅赋存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2期
13 李廷强;朱恩;杨肖娥;张玲;;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际土壤酶活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3期
14 梁昌聪;肖艳萍;赵之伟;;云南会泽废弃铅锌矿区植物丛枝菌根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15 陈静;王琳玲;陆晓华;袁松虎;刘细祥;王悦;赵茜;梅玲芳;;点源排放六氯苯在植物中的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16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1期
17 朱海燕;钟章成;刘忠德;;不同植物对黑色石灰岩土壤磷素的利用[J];林业科学;2006年07期
18 侯明;张利香;那佳;;小麦根际土壤汞的分布和形态变化[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19 何永枝,戴瓯和;优质绿色产品花生的生态工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6年S2期
20 阮维斌,王敬国,张福锁,申建波;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在连作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强;侯宪文;李勤奋;邓晓;李光义;;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对香蕉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波;刘广深;刘维屏;;异丙甲草胺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环境行为的比较[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远鹏;王慧;林琦;施积炎;陈英旭;;应用PCR-DGGE研究铜冶炼厂附近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变化[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卓胜;贺鸿志;黎华寿;秦之璇;;植物间作体系根际修复土壤多氯联苯的效应[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何家卓;李秀英;李晓頔;张彩凤;朱芳;;番茄典型品种根际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建军;林惠荣;施积炎;陈英旭;;结合连续提取法和XAFS技术研究污染土壤海州香薷根际铜形态转化机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袁晋;李非里;盛光遥;;覆膜种植下重金属在土壤-莴苣的迁移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娄运生;程焕友;王恩眷;武君;;UV-B辐射增强下施氮对大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曾巧云;吴小莲;莫测辉;蔡全英;李彦文;黄献培;;PAEs高/低吸收累积型菜心根际土壤中DEHP的动态变化[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平;;铝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物释放体系的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塔希尔(Malik Tahir Hayat);五氯酚在根际土壤中的积累、分布、消减行为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陈慧丽;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盐沼湿地线虫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江春玉;植物促生细菌提高植物对铅、镉的耐受性及富集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陆引罡;铅镍富集植物的筛选及其根际微生态特征[D];西南大学;2006年
5 王云龙;填埋气体胁迫下适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林惠荣;水稻土壤重金属和硫分子形态转化的功能微生物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宋宁宁;不同结合相的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GT)评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宇加;人参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2 陈波;异丙甲草胺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潘学冬;作物根际土壤中丁草胺的降解及其生物强化[D];浙江大学;2002年
4 张引文;多环芳烃在樟树根土界面的分布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马兆辉;五氯酚在毫米级根际微域中的消减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杨少敏;红壤与黄褐土根际环境下外源重金属铅的化学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方程冉;甲磺隆对根际微生物生态的影响及其降解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李瑛;镉铅和有机酸对根际土壤中镉铅形态转化及其毒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9 朱晓娜;CO_2超临界流体、闪式提取槐花和花生废弃物中有效成分工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马海艳;铜矿废弃地优势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铜抗性菌株强化植物富集铜作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积青;牟平苹果、花生吃得干干净净[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周元 特约记者 罗海睿;弃荒坡地变成绿色宝盆[N];海南日报;2006年
3 李松梧;细微之处见环保[N];中国旅游报;2008年
4 尹玉 编译;喂鸟器[N];中国花卉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祁家录;水花生堵塞排涝沟害苦农民[N];淮南日报;2006年
6 徐新;翠绿一片 美景相映[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记者 田宜龙;全省沙化地减少千万亩[N];河南日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刘健平 通讯员 胡放明 刘高良;喜看层林染新绿[N];咸宁日报;2009年
9 郅建如 郭强 曲学强;沙河洼的变迁[N];中国水利报;2000年
10 张大伟 本报记者  朱勤;康平绿色产业的生态与经济效益[N];辽宁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