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退化沙地恢复演替18年中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摘要】:探讨了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围封后流动沙丘的稳定程度 ,以及相应的群落特征随恢复进程的变化规律。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 ,从物种丰富度、生活型及功能型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围封 18a(1985~ 2 0 0 3年 )过程中草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在这一过程中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演替先增加而后基本稳定或略有降低 ,呈抛物线型的变化趋势 (P0 .0 0 1)。依群落特征变化 ,大致可将退化沙地恢复过程分为 3个阶段 :(1)流动沙丘向半固定沙丘转变的过程。在围封的前 2 a内 ,群落盖度增加 6倍 ,物种丰富度增加了 1倍 ,而物种多样性增加较缓慢 ;(2 )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演替的过程。围封后 3~5 a内 ,尽管群落盖度只增加了约 2 0 % ,但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加 ,植物种类在 3a期间增加了 15种 ,是沙地恢复演替的关键时期 ;(3)固定沙丘稳定阶段。围封第 6 a后 ,群落总盖度、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保持不变或略呈下降趋势。在恢复演替中 ,C4 植物在初期起先锋作用 ;而 C3植物在后期对群落稳定起重要作用 ;豆科植物尽管在群落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但可能对改善沙丘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从生活型多样性来看 ,1年生植物在恢复演替早期阶段对沙丘稳固起重要作用 ;而中后期群落则以多年生植物为
|
|
|
|
1 |
刘美珍,蒋高明,李永庚,高雷明,于顺利,牛书丽,李凌浩;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恢复试验研究[J];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
2 |
彭羽;探访浑善达克沙地[J];大自然;2004年05期 |
3 |
王牧兰,包玉海,银山;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3期 |
4 |
陈贵金;浑善达克[J];人与生物圈;2000年03期 |
5 |
斯琴毕力格;浑善达克的保护与发展[J];人与生物圈;2003年05期 |
6 |
茹勇夫;再现的绿洲[J];知识就是力量;2003年09期 |
7 |
陈平平,丁国栋,王贤;浅谈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5期 |
8 |
成天涛,吕达仁,陈洪滨,王庚辰;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J];科学通报;2005年05期 |
9 |
李鸿军;蒋齐;李生宝;潘占兵;王占军;;干旱风沙区营造人工柠条林对退化沙地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07年04期 |
10 |
陈金敏;彭艳;朱好;张宏升;;科尔沁退化沙地和农耕区水热交换的模拟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1 |
王炜,刘钟龄,郝敦元,梁存柱;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Ⅱ.恢复演替时间进程的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1996年05期 |
12 |
王仁忠;浑善达克沙化草地C_4植物资源及其与植被演替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13 |
王炜,梁存柱,刘钟龄,郝敦元;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 Ⅳ.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动态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年04期 |
14 |
蒋高明;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03期 |
15 |
赵丽娅,李锋瑞,王先之;草地沙化过程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
16 |
王炜,刘钟龄,郝敦元,梁存柱;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Ⅰ.退化草原的基本特征与恢复演替动力[J];植物生态学报;1996年05期 |
17 |
李政海
,何涛;退化羊草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动态规律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1993年S1期 |
18 |
李青丰,胡春元,王明玖;浑善达克地区生态环境劣化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
19 |
刘钟龄,王炜,郝敦元,梁存柱;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
20 |
刘永信,郝敦元,马克健;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规律的仿真[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