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硝酸钠浓度对大真眼点藻生长和脂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大真眼点藻(Eustigmatos magnus)为研究材料,改良BG-11作为基础培养基,设置四种NaNO3浓度,利用O3 cm的玻璃柱状光生物反应器对该藻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生理指标的测定来探讨不同NaNO3浓度对大真眼点藻生长和脂积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该藻生物量积累的NaNO3浓度为9 mmol·L–1,此条件下生物量达到11.31 g·L–1;通过脂组分分级,结果显示3.6 mmol·L–1实验组的总脂含量和中性脂含量均为最高,总脂含量为60.21%(干重百分比),中性脂含量为92.99%(总脂百分比);主要脂肪酸组分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油酸,三者含量总和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5%-87%;9 mmol·L–1实验组的总脂单位体积产率最高为0.29 g·L–1·d–1,6 mmol·L-1实验组的中性脂产率最高,达到0.26 g·L–1·d–1。总体来看,9 mmol·L–1实验组和6 mmol·L–1实验组的产油能力相当,但若要进行工业化生产,则6 mmol·L–1为产油脂的最适浓度。
|
|
|
|
1 |
俞建江,李荷芳,周汉秋;10种海洋微藻总脂、中性脂和极性脂的脂肪酸组成[J];水生生物学报;1999年05期 |
2 |
林洪,吕青,Khalid Jamil,薛长湖,欧阳昌荣,王海英;贻贝等六种软体动物磷脂的比较[J];水产学报;2000年02期 |
3 |
俞建江,李荷芳,周汉秋;10种海洋微藻总脂、中性脂和极性脂的脂肪酸组成[J];水生生物学报;1999年S1期 |
4 |
宋立新;王瑞秀;;一种新的细胞膜结构模型[J];生命的化学;1988年06期 |
5 |
李少菁,林淑君,刘理东,王桂忠;锯缘青蟹卵巢发育过程中不同器官组织脂类和脂肪酸组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S1期 |
6 |
王金娜;严小军;周成旭;徐继林;;产油微藻的筛选及中性脂动态积累过程的检测[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06期 |
7 |
成永旭,堵南山,赖伟;不同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J];动物学报;1998年04期 |
8 |
成永旭,堵南山,赖伟;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期内脂类积累以及对抱卵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0年02期 |
9 |
丁之德;吴明章;;哺乳类动物精子在附睾内成熟与膜脂的关系[J];生殖与避孕;1993年02期 |
10 |
钱国桢;张作干;;切断坐骨神经后脊神经节细胞的变化[J];解剖学报;1958年03期 |
11 |
丁之德;吴明章;;哺乳类动物精子在附睾内成熟与膜脂和蛋白质的变化[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2年03期 |
12 |
苏维埃;王文英;李锦树;;植物类脂及其脂肪酸的分析技术——TLC-GLC技术[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0年03期 |
13 |
姚俊杰;赵云龙;;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脂类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4 |
;赤眼蜂(Tricho(?)ramma)寄主人工模拟卵的研究(二)——柞蚕卵成分的初步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79年03期 |
15 |
张淑妍;杜雅兰;汪洋;刘平生;;脂滴——细胞脂类代谢的细胞器[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
16 |
陈靠山;植物叶片在衰老期间膜结构与生理功能变化研究进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
17 |
戴传超,袁生,窦洁,鲁仲谋;单细胞油──一类有待开发的微生物产品[J];生物技术;1995年06期 |
18 |
成永旭,堵南山,赖伟;中华绒螯蟹卵巢和胚胎发育期脂类在卵黄物质中存在的形态及其变化[J];动物学杂志;1999年01期 |
19 |
向淑利;DNA疫苗与脂质体[J];现代医药卫生;2001年07期 |
20 |
温小波,李伟国,周永平;野生乌鳢、鲶、黄颡鱼和黄鳝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比较[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