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化学及D、~(18)O的柳江盆地东宫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解析
【摘要】:运用水化学成分和环境同位素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柳江盆地东宫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设计和布置水样的采样点,采集和测试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样品,对比不同时期水样的水化学特征,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最终确定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研究表明:最具供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来自东宫河流域厚层的府君山组灰岩裂隙含水层,岩溶水自北向南流,与柳江盆地区域岩溶水流动方向一致。接受北部山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丰水期经由第四系弱透水层在东部落村以泉水形式排泄,在盆地北缘至东部落以西河段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向东宫河排泄。基岩裂隙水次之,其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的特点,与盆地西北部山区的馒毛组泥页岩相比,盆地东北部花岗岩山区的裂隙水,水质好,补给水头最高,补给源稳定、补给路径较短,在李庄及其附近存在自流区。研究成果为当地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1 |
罗鉴银,傅瓦利;岩溶地区开凿隧道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2 |
庞忠和;郭永海;苏锐;秦大军;许冰;;北山花岗岩裂隙地下水循环属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
3 |
徐梦瑶;梁秀娟;王益良;李强;姜佳浃;;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J];人民黄河;2012年02期 |
4 |
成六三;伊晓宏;;喀斯特地貌区采煤塌陷对地下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及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6期 |
5 |
夏雨波;谢海澜;王冰;胡云壮;王小丹;白耀楠;张金起;;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2年04期 |
6 |
潘世兵,王忠静,曹丽萍;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持续利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
7 |
柳富田;苏小四;董维红;苏耀明;俞发康;;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循环深度确定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8年04期 |
8 |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李建华,李玉静;地下水循环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及地热资源形成分析——以平顶山矿区为例[J];地球学报;2000年02期 |
9 |
于静洁;宋献方;刘相超;杨聪;唐常源;李发东;佐仓保夫;近滕昭彦;;基于δD和δ~(18)O及水化学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解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3期 |
10 |
李兴华;;地下水循环与地下水盐运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6期 |
11 |
王利书;唐泽军;;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
12 |
施德鸿,殷夏,孙继朝,殷正宙;中国北方新生代盆地地下水循环系统演化的模拟研究[J];地质学报;1998年01期 |
13 |
郑跃军;李文鹏;王瑞久;刘久荣;李亚明;;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J];人民长江;2012年15期 |
14 |
董超;李莹;;黑龙江省克山县地下水循环及动态分析[J];农业工程;2014年03期 |
15 |
苏小四,林学钰;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同位素证据[J];资源科学;2004年02期 |
16 |
邢国章;王立发;袁春鸿;王小冬;;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循环特征的同位素研究[J];城市地质;2013年01期 |
17 |
李向全;余秋生;侯新伟;张莉;;宁南清水河盆地地下水循环特征与苦咸水成因[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1期 |
18 |
曹剑峰;王凯军;姜纪沂;冶雪艳;;黄河下游断流对沿岸地下水形成与开发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5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