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秆性状与单穗重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摘要】:利用2010-2011连续两年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试验田所得的试验资料,对6个不同小麦品种的茎秆性状与单穗重进行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考查的茎秆性状与单穗重的相关程度依次为:茎重茎粗株高茎长壁厚;茎重与单穗重(r_(5y)=0.8213~(**))和茎粗与茎重(r_(25)=0.7218~(**))、茎长与株高(r_(13)=0.9582~(**))的相关分别呈极显著,茎粗与单穗重(r_(2y)=0.5990~*)、茎重与株高(r_(13)=0.6550~*)均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考查的茎部性状对单穗重的直接效应(绝对值)依次为:茎重株高茎长壁厚茎粗.茎重的直接正效应(p_(x_5→x_5→y)=1.3986~(**))最大,茎长(p_(x_1→x_1→y)=0.6297~*)次之,壁厚(p_(x_3→x_3→y)=0.2323)居三,株高的直接负效应(p_(x_3→x_3→y)=-1.1617~(**))极显著;5个茎部性状的决策系数依次为:茎重(0.3414)壁厚(-0.0030)茎粗(-0.1959)茎长(一0.2063)株高(一1.9800).据此明确了茎重、壁厚为提高小麦单穗重的主选因素,株高是主控因素.在注重对基部节间短、粗、茎壁厚性状选择的同时,适当控制株高,是选育高产抗倒小麦品种的有效途径.
|
|
|
|
1 |
韩路,贾志宽,韩清芳,王海珍;影响苜蓿产草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3年01期 |
2 |
申慧芳,李国柱;绿豆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3 |
余青兰,李富全,陈丽华,杨成灿;大麦产量结构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青海农林科技;1996年03期 |
4 |
王芳,王云,朱国立,刘海臣,张云华,庞晓斌;蓖麻主要农艺性状及单株产量通径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5 |
杨春玲,王阔,关立,侯军红,宋志均,韩勇,葛鹏飞;绿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杂粮作物;2005年05期 |
6 |
于建军;庞天河;刘国顺;焦桂珍;章新军;李琳;任晓红;;烤烟香气质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1期 |
7 |
史新海;刘恩训;朱金宝;;中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8 |
刘占国;马峙英;张桂寅;;陆地棉纤维强度与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9 |
赵贵法,董必龙,郭素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及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5年02期 |
10 |
杨玉霞,吴卫,郑有良,李伟,黄春燕,刘仁建;红花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种子;2005年11期 |
11 |
郭俊成,程晓蕾;陆地棉有关遗传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2 |
杜刚,刘其宁,赵振玲,吴学英;亚麻单株茎重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中国麻业;2005年06期 |
13 |
雷全奎;杨小兰;郭建秋;马雯;;夏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04期 |
14 |
程永盛;廖耀平;何秀英;陈钊明;陈粤汉;;水稻收获指数与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
15 |
贾利忠;贾利欣;蔺云峰;;覆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年06期 |
16 |
官玲亮;吴卫;郑有良;刘仁建;刘雷;;油用型红花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17 |
明道绪;通径分析的原理与方法[J];西南农业学报;1986年04期 |
18 |
仝攸;;贺兰山东麓地区几个春大豆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1986年06期 |
19 |
刘明久,许桂芳;黄淮地区粳稻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8期 |
20 |
甘付华;高杰;聂文魁;;孜然芹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