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直链淀粉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
【摘要】:通过对糖单元2-位进行选择性酯化以及6-位保护与去保护,运用区域选择性方法合成了5种新型直链淀粉类衍生物,分别为直链淀粉-2-苯甲酸酯-3-(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6-(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2-苯甲酸酯-3-(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6-(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2-苯甲酸酯-3,6-二(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2-(4-氯苯甲酸酯)-3,6-二(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和直链淀粉-2-(4-氯苯甲酸酯)-3,6-二(环己基氨基甲酸酯),并将其涂覆在氨丙基硅胶表面制备了HPLC手性固定相。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所合成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用HPLC法评价所合成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与具有单一取代基直链淀粉类手性固定相的对比分析表明,所合成的新型直链淀粉类手性固定相对于某些对映体具有更为优异的拆分结果。进一步分析表明,2-、3-和6-位取代基的性能和引入位置对直链淀粉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均有较大的影响。
|
|
|
|
1 |
C.A.Knutson;刘铭三;;测定玉米直链淀粉的简化比色法[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87年04期 |
2 |
杨光,丁霄霖;直链淀粉提纯方法的研究[J];食品工业;2000年03期 |
3 |
杨光,丁霄霖;直链淀粉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食品工业;2000年04期 |
4 |
刘志强,益小苏;直链淀粉的分级制备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0年05期 |
5 |
潘志芬,邓光兵,陈静,马欣荣,余懋群;半粒小麦胚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3年03期 |
6 |
郭星;温其标;;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几种新方法[J];粮油加工;2006年04期 |
7 |
夏慧玲;王水兴;潘阳;;红薯直链淀粉的分离纯化和检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11期 |
8 |
余飞;邓丹雯;董婧;黄赣辉;;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7年10期 |
9 |
谢黎明;;浅析影响大米直链淀粉检测结果的因素[J];黑龙江粮食;2012年02期 |
10 |
F.L.A.Arbin;万立;;氧和蒽醌对直链淀粉碱解聚的影响[J];国际造纸;1982年05期 |
11 |
单于;用直链淀粉制成的水溶性包装薄膜[J];化学世界;1964年07期 |
12 |
张淑娟,秦礼谦;不溶性直链淀粉与米饭的质变[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13 |
路纯明,王兰,曹忙选,高振军;电位滴定改进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14 |
;为什么纤维素与淀粉的二级结构迥然不同?[J];大学化学;1988年01期 |
15 |
罗玉坤,闵捷,吴戍君,林榕辉;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三种校准曲线法的比较[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16 |
于淑娟,周广慧,;直链淀粉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1994年06期 |
17 |
丁文平,丁霄霖;大米直链淀粉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2年01期 |
18 |
刘红疆,贾贵儒,李里特;稻谷直链淀粉快速检测的新方法[J];食品工业科技;2004年11期 |
19 |
崔改泵,侯彩云,孙建平,夏兴,周小丰,常国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4种标准检验方法的比较[J];中国粮油学报;2005年02期 |
20 |
卢敏,殷涌光;稻米直链淀粉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5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