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研究简结

杨家秀  黄光明  刘正德  
【摘要】: <正> 小麦条锈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流行年损失达3亿斤以上。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控制了锈病的流行。但是品种抗病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锈菌本身又是寄生、专化性都很强的一个变异频繁的病菌,随着耕作制度,品种布局的不断改变,其组成也将不断变化。为此,我们逐年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博,余菊生,周维彬;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J];福建农业科技;1980年03期
2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3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Helminthosporium maydis)的生理小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4 范英;姚忠毓;丁志忠;吴炳芝;;黑龙江省小麦秆锈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0年05期
5 吴明藻,燕嗣皇;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03期
6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7 罗畔池,刘克明,杨明漪,苑克旺,蒋志淑,王月鸾,刘会琴,张小青,黄梧芳,张志铭,张浩,康绍兰,郑华全,刘增群;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J];植物病理学报;1981年03期
8 黄河,程汉清,徐天宇,徐大雅,霍守祥;我国北部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发生和变化[J];植物病理学报;1981年01期
9 百足幸一郎;朱栋均;;日本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麦类作物学报;1981年02期
10 李永顺;朱文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和一些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J];种子;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文华;许文奎;邓纯宝;;辽宁省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2 林茂松;张治宇;张保岩;张克云;;江苏大丰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定[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岳彬;李亚萍;;菜豆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Ⅱ蔬菜)[C];1989年
4 徐润芳;;美国西瓜抗枯萎病育种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Ⅱ蔬菜)[C];1989年
5 孙立全;岳彬;;菜豆抗锈性鉴定技术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6 许文奎;韩文华;张英杰;;辽宁省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鉴定[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7 黄富;程开禄;潘学贤;刘牛;罗林明;卿雨文;;四川省主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评价及病菌生理小种监测[A];中国植病学会西南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范昭能;李福贵;;荣县稻瘟病发生危害特点变化与监控对策[A];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第二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梁竹青;高明尉;;生物多样性在可持续作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灿辉;隋启君;龙维彪;李云海;王军;;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新策略及其研究进展[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修宏;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源筛选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2 蒋选利;小麦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细胞化学和分子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段会军;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分化和品种抗性鉴定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朱杰华;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6 张莉;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菌群体变异监测及分子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代君丽;我国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崔素萍;小麦受条锈菌侵染后防卫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李勇;小麦品种C591中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卢为国;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和大豆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生;三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性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2 吕晓梅;野生番茄感染叶霉菌后生化性状的变化及其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3 武小霞;大豆灰斑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病基因的RAPD标记[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4 安鑫龙;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有性态的诱导[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5 王化波;中国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和大豆种质抗病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6 远方;大豆抗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1年
7 杨水英;重庆稻瘟病菌的遗传谱系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8 桂秀梅;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与有性态诱导[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9 张佳环;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10 吴秀红;抗大豆灰斑病新种质的筛选与抗源利用[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番茄品种改良的进展[N];农民日报;2000年
2 王百战;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寄主机理初步查明[N];科学时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林东升;5分钟就能学会的技术[N];农民日报;2004年
4 ;济麦20[N];农资导报;2004年
5 李晓春;追求永无止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记者  叶其军;走过伤心地[N];阿坝日报;2006年
7 陈小宇;单晚稻瘟病防治对策[N];福建科技报;2006年
8 记者  初霞 何秀丽;“东农”番茄育种技术国际领先[N];哈尔滨日报;2006年
9 水清;盐稻6号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罗兵前 王伟;番茄晚疫病有望从根本上得到控制[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