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岷山小麂的种群性比、社会结构和活动节律
【摘要】: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主要分布在东亚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麂属物种。本研究基于四川省岷山山脉6个自然保护区2011—2020年的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共布设有效调查位点726个,完成75 320个相机日的有效调查工作量;在其中133个相机位点上拍摄到小麂照片和视频20 236份,独立探测1 903次。分析结果显示,岷山地区野生小麂种群中成年个体雌雄性比为1.13∶1。小麂的集群类型多样,以单只活动为主,占总探测次数的91.97%;其次为雌雄对,占总探测次数的6.15%;其余较为少见的集群模式有母幼群、父幼群、家庭群、双雌、双雄与单雄双雌,合计占总探测次数的2.88%。岷山地区小麂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别在日出前后的06:00—09:00和日落前后的17:00—19:00各存在1个活动高峰,为典型的晨昏活动型;小麂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之间存在差异,以冬季与夏季间的差异尤为明显。本研究基于大数据量的野外实地调查记录,探明了岷山地区小麂种群的性比、社会结构和日活动节律,为该小型鹿科物种野外种群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信息。
|
|
|
|
1 |
马国飞;余辉亮;姜华珍;杜建华;熊佳瑛;孙正平;屠书青;;运用红外相机技术首次记录白化小麂[J];野生动物学报;2021年01期 |
2 |
盛和林,王培潮;小麂的生态和利用[J];动物学杂志;1976年01期 |
3 |
裴家骐,吴郁琪;台湾小麂(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下颚骨双性型的研究(英文)[J];兽类学报;1990年04期 |
4 |
辜永河,徐龙辉;小麂一新亚种——江口亚种(偶蹄目,鹿科)[J];动物学报;1998年03期 |
5 |
余建平;陈小南;任鹏;龚堃;鲍毅新;;基于样线法和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对古田山小麂种群现状评价[J];兽类学报;2017年04期 |
6 |
戚伟尧;陈智强;王芳;韦力;林植华;;遂昌牛头山两种麂属动物的生态位分化[J];丽水学院学报;2020年02期 |
7 |
袁小爱;田东;朱玉婷;肖羽;;基于线粒体cytb片段探索小麂新亚种——江口亚种(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 subsp.nov.)的分类地位[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
8 |
张晓梅,张海军,李健,单祥年;麂属动物小麂线粒体DNA文库的建立和序列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9 |
官天培;龚明昊;胡婧;仇剑;谌利民;陈万里;郑维超;宋延龄;;小麂秋季利用人工盐场的节律[J];动物学杂志;2015年02期 |
10 |
石江艳;杨海;华俊钦;赵玉泽;李建强;徐基良;;利用红外相机研究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的关系[J];生物多样性;2020年07期 |
11 |
李沂韦;黎大勇;任宝平;闫香慧;冯昊;李艳红;胡杰;;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超大滇金丝猴群的日活动节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
12 |
李俊生,马建章,宋延龄;松鼠秋冬季节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13 |
马建章,徐利,张洪海,包新康;大兴安岭地区紫貂的活动节律[J];兽类学报;1999年02期 |
14 |
王永潮;;硬皮病抗血清为赤麂和小麂间的演化关系提供新证据[J];生物学通报;1986年03期 |
15 |
李佳;刘芳;李迪强;徐海青;蒋军;;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分析的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J];林业科学;2017年07期 |
16 |
龚大洁;李万江;孙呈祥;郑智;赵海斌;;六盘山蝮活动节律与食性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