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沉积学的薄互层储集层分布预测方法
【摘要】:针对薄互层地震识别难题,以地震沉积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对地层切片开展相关处理达到压制邻层干涉的研究思路,提出两种薄互层储集层分布预测方法,实现在平面上识别薄互层中单砂体平面展布的目的。(1)最小干涉频率切片方法,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振幅-频率特征寻找对目标层切片干涉作用最小的地震频率,进而提取最小干涉频率下的地层切片;(2)基于地层切片的叠加方法,通过计算对目标地质体储集层与相邻层的多个干涉系数,然后按上述系数将邻层与目标层的地层切片加权叠加形成叠加切片。在准噶尔盆地风南地区应用这两种方法预测三叠系克拉玛依组3套薄互层储集层中厚度为6m的目标油层分布,通过与钻井信息及常规地层切片对比,证明这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提高薄互层中单砂体分布的预测精度。
|
|
|
|
1 |
林会喜;许涛;乔玉雷;朱允辉;沈扬;;“多元控储”储集层评价模型在准中地区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2期 |
2 |
刘红磊;张纪喜;吴俊;;应用稀疏脉冲反演技术预测普光气田鲕滩储集层[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6期 |
3 |
刘晓鹏;胡晓新;;近五年核磁共振测井在储集层孔隙结构评价中的若干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6期 |
4 |
孙明;李治平;;油藏描述中的储集层混合建模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4期 |
5 |
伊广林;在储集层油气评价中模糊数学的应用[J];测井技术;1982年04期 |
6 |
谢启;李恒权;李磊;张新超;郭佳玉;杨星星;贾秀容;;春光探区强反射背景下的薄储集层预测[J];新疆石油地质;2021年05期 |
7 |
于宝利;赵小辉;瞿建华;曹小璐;邓勇;王晓辉;;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在玛湖西斜坡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6年06期 |
8 |
马德华;耿长喜;刘丽华;;录井资料在杏树岗油田薄差层及表外储集层开发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08年01期 |
9 |
赵士振;;每个油田的上面都有一个“锅盖”吗?[J];中国石化;2008年10期 |
10 |
王君;吴春文;张德峰;;车西洼陷碳酸盐砂砾岩储集层参数计算[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
11 |
张研;张颖;孙夕平;郑晓东;;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
12 |
张龙海;周灿灿;刘国强;修立军;李长喜;刘中华;;孔隙结构对低孔低渗储集层电性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6期 |
13 |
章凤奇,陈清华,陈汉林;储集层微型构造作图新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5期 |
14 |
苑洪瑞,许宪金,宋明会,李小娟,宋超;粗面岩储集层录井评价方法[J];录井工程;2005年03期 |
15 |
Е.А.Коплевич;韩寿山;;井间空间储集层比容参数[J];石油物探译丛;1990年05期 |
16 |
伊广林,吕健儒,吴付东,吴金丽,宋国宁,齐继光,张士杰;石油储集层评价专家系统[J];测井技术;1986年01期 |
17 |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四川盆地深部海相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2期 |
18 |
汪芯;郭明宇;李鸿儒;杨毅;倪朋勃;;基于录测资料的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预测方法及其应用[J];录井工程;202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