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紫苏子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
【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紫苏子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的作用靶点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黄芪-紫苏子的化学成分;运用PubChem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其潜在靶点;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检索COPD相关靶点,与黄芪-紫苏子化合物靶点进行交集筛选出共同靶点作为研究靶点;使用Cytoscape3.2.1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上述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数据后在Cytoscape3.2.1软件中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然后进行核心靶点筛选;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RCSB PDB数据库、Pymol和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采用A549细胞进行体外活性实验评价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抗炎作用,验证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的科学准确性。结果黄芪-紫苏子的"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包含34个化学成分和74个治疗COPD的潜在靶点,其核心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另PPI网络中核心靶点主要涉及ALB、TP53、AKT1等;GO功能富集得到GOBP条目1841条,GOCC条目109条,GOMF条目105条;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30条信号通路,其中靶点在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富集较为集中。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和紫苏子的核心化合物中的黄芪异黄烷苷、木犀草素、槲皮素以及异鼠李素等黄酮类成分对ALB具有较高亲和力。体外活性验证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结论黄芪-紫苏子配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调控炎症因子释放,达到治疗COPD的效果,为其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
|
|
|
1 |
王钦富,李红娜,王永奇,于超,张巍峨,焦风萍,王冰;炒紫苏子水提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年10期 |
2 |
路公静;孙俊英;;不同形态紫苏子的质量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年24期 |
3 |
;识别真假紫苏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06期 |
4 |
赵华英,许欣荣,陈永林,霍德兰,李允尧,焦波;紫苏子商品质量标准的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5 |
杨兰芬;孙素琴;周群;马芳;;三种紫苏子的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年01期 |
6 |
苗志文;紫苏子与菟丝子的区别再补充[J];中药通报;1985年11期 |
7 |
梁惠珍;靳贝贝;裴香萍;门九章;郭勇秀;田显庭;;门氏苏子理肺颗粒复方中紫苏子配伍前后迷迭香酸提取量变化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年08期 |
8 |
王钦富,王永奇,于超,张巍峨,李红娜,焦风萍,王冰;炒紫苏子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10期 |
9 |
赵华英,霍德兰,陈永林,许欣荣,钮中华;中药紫苏子的凝胶电泳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年08期 |
10 |
熊秀兰;紫苏子与菟丝子的鉴别[J];陕西中医;1998年03期 |
11 |
林文群,陈忠,刘剑秋;福建产青葙子和野生紫苏子的化学成分[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2年04期 |
12 |
赵华英,陈永林,霍德兰,宋春泉,刘玉芹;紫苏子与其伪品的凝胶电泳鉴别[J];山东医药工业;1997年04期 |
13 |
楚志媛;“紫苏子与菟丝子的区别”补充[J];中药通报;1984年06期 |
14 |
安杉杉;陈燕忠;林世源;陈卉;方小爱;吕竹芬;;HPLC测定脱脂紫苏子中迷迭香酸和木犀草素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年22期 |
15 |
许欣荣,赵华英,陈永林,霍德兰,宋春泉;不同紫苏子和其伪品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7年08期 |
16 |
樊宝和;紫苏子和白苏子的成分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2年05期 |
17 |
罗宇琴;杨文惠;潘礼业;魏梅;陈向东;马瑞瑞;吴文平;霍文杰;李国卫;孙冬梅;;不同炒制工艺对紫苏子化学成分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02期 |
18 |
董玲婉;菟丝子与紫苏子简易区别[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07期 |
19 |
杨卉明;紫苏子与菟丝子的区别[J];中药通报;198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