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设防烈度下高层框剪隔震体系地震反应计算分析研究
【摘要】:在高烈度区高层框剪结构引入隔震技术,其目的是尽量减小地震荷载,增大结构处在弹性变形的适应范围,使抗震阶段的设计目标更易于实现和确保。将隔震体系简化分析模型引入高层框剪隔震体系,研究隔震支座厚度变化对框剪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并在高烈度设防烈度地震下进行结构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说明:加高隔震支座厚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框剪隔震体系的地震荷载。设防烈度地震下,8度时上部结构自振周期为1~2s的框剪隔震体系完全能满足现行规范位移限值要求,8.5度上部结构自振周期为1~1.4s的框剪隔震体系也能满足现行规范位移限值要求,在9度时一般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
|
|
|
1 |
辛晓鹏;郭晓辉;;不同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对比[J];四川建材;2011年01期 |
2 |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0年03期 |
3 |
毛利军,李爱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进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4 |
张新影;潘文;陶忠;白良;刘守斌;曾聪;;附加间隙式阻尼器复合隔震体系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8年05期 |
5 |
曾奔;周福霖;徐忠根;;有效地震动输入下基础隔震体系的响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6 |
杜永峰;杨静成;林治丹;寇巍巍;;串联隔震体系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
7 |
杜永峰;韩登;;不同类型串联隔震体系竖向承载力对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
8 |
赵桂峰;马玉宏;张永山;;弹塑性缓冲限位与滞变-摩擦并联隔震体系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1期 |
9 |
宋天齐, 王为杰;结构隔震体系的选择和应用[J];工程抗震;1995年02期 |
10 |
李向真,周福霖;基础隔震体系加速度反应的频率特征分析及动态参数的选取[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1期 |
11 |
孙建刚,郝进锋,张文福,张云峰;采用滚动隔震体系的立式储液罐(敞口)振动的模型试验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2 |
徐礼华;结构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3 |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球支撑滚动隔震体系振动分析[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9年02期 |
14 |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球支撑滚动隔震体系试验研究[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9年03期 |
15 |
孙建刚,吕睿,郝进锋;立式储液容器自复位隔震体系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1期 |
16 |
李海岭,葛修润;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
17 |
沈杰,秦磊;某部队科技楼基础隔震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8 |
邹立华,赵人达;土—结构相互作用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9 |
谭平;闫维明;周福霖;;大平台多塔楼新型隔震体系的智能磁流变控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3期 |
20 |
李华志;;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