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C、抗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栓塞后治疗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C(PC)、抗凝血酶(AT)及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简称肺栓塞(PE)]后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肺癌合并PE患者(肺癌+PE组)98例及肺癌患者(肺癌组)10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并检测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数量(PLT)、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检测肺癌+PE组治疗5~7 d及肺癌组入院时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 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PE组Lp(a)、TC、TG、TT均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肺癌+PE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癌组(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显示,PC、AT、FⅧ是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 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均0.90。结论肺癌合并PE中期治疗需关注PC、AT、FⅧ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其活性水平可用来评估一定时期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案。
|
|
|
|
1 |
熊丽丽;魏文宁;;抗凝血酶活性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6年02期 |
2 |
肖慧芳;朱雄鹏;;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J];血栓与止血学;2008年01期 |
3 |
郑西希;邴钟兴;刘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
4 |
王贞;刘艳;袁宏;;抗凝血酶的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17期 |
5 |
刘蔼如;李家增;;抗凝血酶-Ⅲ[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3年02期 |
6 |
孙国山,马素娥,赵荣山,董玉环,郝京生;抗凝血酶-Ⅲ对大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4期 |
7 |
李正民;宫璀催;方盼盼;徐立博;;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年04期 |
8 |
陈国华;胡心宝;;烧伤患者抗凝血酶-Ⅲ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1991年11期 |
9 |
赵维莅;抗凝血酶制剂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年02期 |
10 |
顾怡;傅启华;;抗凝血酶研究进展[J];血栓与止血学;2011年01期 |
11 |
李正民;宫璀璀;吕金利;方盼盼;王广兰;伦永志;白洁;;抗凝血酶基因10381T缺失导致的Ⅰ型抗凝血酶缺陷症[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年03期 |
12 |
谢扬,饶邦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抗凝血酶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12期 |
13 |
彭德珍;陈刚;;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2年03期 |
14 |
吴强;抗凝血酶因子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0年01期 |
15 |
徐斐,王明山,潘景业,金艳慧,卢中秋;不同原因休克患者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J];中国急救医学;2003年11期 |
16 |
杨锐,魏文宁,杨焰,宋善俊;血浆D-二聚体与抗凝血酶活性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02期 |
17 |
张付华;丁秋兰;吴竞生;周荣富;王学锋;徐修才;;一种新的抗凝血酶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年09期 |
18 |
潘景业,王明山,王均炉,徐斐,金艳慧;危重患者抗凝血酶与纤溶功能的动态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年04期 |
19 |
欧阳琦;丁秋兰;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王学锋;奚晓东;王鸿利;;3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05期 |
20 |
李练兵;;终点固定肝素控制其接触活性:抗凝血酶和抗凝血酶—联接连续作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