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虎杖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变异分析

孙孟涛  张峻鑫  黄体冉  杨明峰  马兰青  段留生  
【摘要】: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为蓼科(Polygonaceae)蓼族(Polygoneae)虎杖属(Reynoutria Houtt.)植物,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本研究采取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5个虎杖品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并与NCBI已公布的蓼族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和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等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基因组学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学分析发现,5种虎杖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有163 376 bp和163 371 bp两种情况,并呈现出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85 784 bp的一条较长的单拷贝区(large single-copy region,LSC),18 616 bp的一条较短的单拷贝区(small single-copy region,SSC),还有两条长度一致的反向重复区,分别为IRa区和IRb区相间隔分布。通过注释得到161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06个,rRNA编码基因10个,tRNA编码基因45个。总GC含量为36.7%,其中LSC、SSC和IR区域的GC含量分别为34.8%、30.7%和42.7%。对比不同虎杖品种叶绿体的全基因组分析发现,trnk-UUU、rpoC1、petD、rpl16、ndhA、rpl12基因的编码区发生了变异。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虎杖5个品种聚为一枝,处在已知11种蓼族材料最原始的位置,与何首乌构成姐妹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朱勤;章向祝;胡润;张玲霞;高爱武;李德印;;皖虎杖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1年09期
2 胥雯;;虎杖高产栽培技术[J];林业与生态;2020年10期
3 李银春,赵振成;虎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年07期
4 沈纪林;;未经嫁接的“虎杖”也开了花[J];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03期
5 ;虎杖栽培[J];上海农业科技;1977年S2期
6 左元辉;;虎杖种植 前景可期[J];农村新技术;2019年09期
7 范世明;罗秋萍;;虎杖[J];生命世界;2015年10期
8 吴兆祥,徐同印;虎杖栽培管理[J];时珍国医国药;1999年03期
9 石万祥;彭国平;;虎杖无性繁殖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04期
10 孙伟;虎杖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5年04期
11 屈琴;王光辉;;虎杖在巴中地区的种植与开发[J];现代农村科技;2013年12期
12 刘志培;欧阳友香;周军;周明;张泽志;;种植密度对虎杖种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21年08期
13 张景亚;李朋伟;仝艳;王宪龄;;超声波辅助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14 彭浩;邓百万;陈文强;陈福生;刘开辉;解修超;陈元涛;;虎杖内生真菌产白藜芦醇苷菌株的分离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6期
15 历凤舞;;抗乙肝药用植物“虎杖”的繁育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1992年05期
16 杨彬彬,王进旗,刘阳林;虎杖生物学特性及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17 程梦婷;;虎杖中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J];山西农经;2014年02期
18 王霞;肖海涛;张一;郝小燕;齐晓岚;;HPLC同时测定虎杖多个指标成分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19 封海东;周明;李坤;司海倩;周军;郭锐;张斌;吴强盛;张泽志;;虎杖种子大田育苗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虎杖毛状根的诱导、优化培养及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于树宏;查建蓬;张嫡群;;虎杖组织培养物中自藜芦醇和虎杖苷的代谢调控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文涛;虎杖愈伤组织白藜芦醇次生代谢调控体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曹庸;虎杖颗粒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建立与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调控及生物转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田天丽;微生物发酵转化虎杖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王绪文;紫外线对虎杖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合成诱导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丹丹;虎杖的悬浮细胞培养和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4 曹亮;虎杖中白藜芦醇和蒽醌类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
5 周珅;虎杖愈伤组织培养及白藜芦醇苷积累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6 陈静;虎杖育种关键技术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余志芳;虎杖光合特性与吸肥规律对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卜晓英;虎杖营养器官与愈伤组织结构及白藜芦醇组织化学定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9 孔亚男;虎杖内生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研究及一株病原菌的分离鉴定[D];陕西理工学院;2013年
10 杨赛飞;虎杖主要活性成分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1 吕玲玉;甘薯叶与虎杖化学成分的分离及抑菌剂的跟踪和筛选[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12 梁莉;虎杖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13 李卓玺;黑曲霉和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的白藜芦醇影响及毛状根诱导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14 刘晓琴;虎杖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调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15 王方元;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分离及中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6 么春艳;虎杖营养器官的结构及其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7 杜坤玉;黑曲霉粗提物与壳聚糖对虎杖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8 唐永红;B-39菌株产白藜芦醇的条件及其与虎杖悬浮细胞共培养的研究[D];吉首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