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

王弘  齐秀兰  李福德  
【摘要】:以钝齿棒杆菌102S_2-58为出发菌株,在原生质体彤成及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对大量的再生突变株进行发酵筛选,获得了高产稳定株102-100号,其发酵液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L-赖氨酸积累量由出发菌株的50.0mg/ml提高到80.8mg/ml,糖转化率达到63.88%。发酵液中主要副产酸——缬氨酸和蛋氨酸的量明显降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弘;齐秀兰;李福德;;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J];生物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2 高东;王金盛;施安辉;夏天辉;蔡勉;李健;陈冠军;;酿酒酵母单倍体的分离及其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再生的研究——(1)单倍体的分离及原生质体的制备[J];中国酿造;1983年02期
3 齐秀兰,曾绍钧,周忠喜;L-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鲁燕;崔基凤;王文倩;顾觉奋;;天蓝链霉菌2809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3年05期
5 熊筱晶,窦文芳,许正宏,陶文沂;L-精氨酸高产菌的诱变育种及其摇瓶产酸条件[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2期
6 诸葛健;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J];中国调味品;1985年10期
7 Hiroshi Qgawa;宋友礼;;链霉菌和小单孢菌原生质体制备的一种改良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3年05期
8 齐秀兰,李福德,施安然,陈飞;利用原生质体诱变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9 齐秀兰,张志军,唐国新,李福德;利用亚硝酸诱变原生质体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10 齐秀兰,王军丽;硫酸二乙酯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1998年01期
11 杨亚勇;李长洪;孟文伟;;麦考酚酸产生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10期
12 诸葛健;工业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J];中国调味品;1983年02期
13 陈雪岚;熊勇华;陶文沂;王正祥;许正宏;;野生型与突变型钝齿棒杆菌生物合成精氨酸基因簇arg JBDFR的生物信息学比较[J];食品科学;2007年03期
14 苏正定;郭勇;彭志英;;固定化原生质体产谷氨酸脱氢酶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3年02期
15 贾素娟,陈代杰,许文思;东方拟无枝酸菌DNA转化系统的建立[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06期
16 唐洁;车振明;李拴美;赵旭壮;;原生质体电融合选育米曲霉新菌株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05期
17 刘新梅;高宇;赵静;李冰冰;刘朔;董明盛;;纳豆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05期
18 韩立强;李宏基;杨国宇;王月影;朱河水;王艳玲;;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19 李灿明;黄时海;张云开;黄珊;齐辉连;陈桂光;覃拥林;梁智群;;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提高豆鼓纤溶酶菌产酶量[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8期
20 余诗庆,王宇建;一种耐高温α-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方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大昉;张杰;张中鸽;;棉花枯萎病菌的原生质体制备与遗传转化(英文)[A];“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选[C];1995年
2 仝千秋;王艳玲;杨国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原生质体制备初探[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张代;王艳玲;杨国宇;;嗜热链球菌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原生质体制备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朱林东;金志华;;紫外线诱变原生质体选育普那霉素高产菌株[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何云飞;金志华;;纳他霉素产生菌基因组重排育种[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6 叶丽丹;卢建平;刘小红;林福呈;;生防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与外源基因表达[A];2005年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嫒莉;孟威;刘艳;闫国栋;;蛹虫草原生质体融合高产菌株的筛选[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建光;董金皋;;利用ATMT技术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遗传转化及条件的优化[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熊立亭;涂艺声;冷冰;;杜鹃原生质体制备纯化条件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张广志;杨合同;李纪顺;陈凯;扈进东;黄玉杰;;褐球固氮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A];山东农业微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娟;钝齿棒杆菌SYPA5-5发酵产L-精氨酸的代谢工程改造[D];江南大学;2012年
2 陈小举;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铁民;cglI基因复合体在钝齿棒杆菌中的功能和行为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4 郑凤娥;纳他霉素产生菌诱变、种内原生质体融合及发酵条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集慧;金线莲的两种促生真菌化学成分及其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6 龙建友;秦岭链霉菌开发利用的前期基础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晔;RNA干扰三孢布拉氏霉菌番茄红素环化酶基因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8 赵培宝;轮枝镰孢及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于凤鸣;利迪链霉菌I型聚酮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徐后娟;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蛋白激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梅;以葡萄糖为底物合成γ-氨基丁酸重组钝齿棒杆菌的构建及其发酵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2 李俊鹏;两种产卡拉胶红藻原生质体制备与枝段培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陶帅;高产L-精氨酸的钝齿棒杆菌在不同供氧条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杨娟;转运蛋白LysE在钝齿棒杆菌发酵产精氨酸中的作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Muhammad Masfiqur Rahman;钝齿棒杆菌SYPA5-5NAD激酶表达对其L-精氨酸生物合成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6 张博慧;基于2-DE技术筛选钝齿棒杆菌SYPA5-5启动子及其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7 仝千秋;保加利亚乳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原生质体制备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董悦涵;米多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和原生质体的融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牛安莉;玉米大斑病菌REMI插入突变体的获得及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刘丽华;限制性内切酶介导(REMI)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转化及其转化子表型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