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
【摘要】:以钝齿棒杆菌102S_2-58为出发菌株,在原生质体彤成及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对大量的再生突变株进行发酵筛选,获得了高产稳定株102-100号,其发酵液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L-赖氨酸积累量由出发菌株的50.0mg/ml提高到80.8mg/ml,糖转化率达到63.88%。发酵液中主要副产酸——缬氨酸和蛋氨酸的量明显降低。
|
|
|
|
1 |
王弘;齐秀兰;李福德;;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J];生物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
2 |
高东;王金盛;施安辉;夏天辉;蔡勉;李健;陈冠军;;酿酒酵母单倍体的分离及其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再生的研究——(1)单倍体的分离及原生质体的制备[J];中国酿造;1983年02期 |
3 |
齐秀兰,曾绍钧,周忠喜;L-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4 |
王鲁燕;崔基凤;王文倩;顾觉奋;;天蓝链霉菌2809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3年05期 |
5 |
熊筱晶,窦文芳,许正宏,陶文沂;L-精氨酸高产菌的诱变育种及其摇瓶产酸条件[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2期 |
6 |
诸葛健;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J];中国调味品;1985年10期 |
7 |
Hiroshi Qgawa;宋友礼;;链霉菌和小单孢菌原生质体制备的一种改良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3年05期 |
8 |
齐秀兰,李福德,施安然,陈飞;利用原生质体诱变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9 |
齐秀兰,张志军,唐国新,李福德;利用亚硝酸诱变原生质体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10 |
齐秀兰,王军丽;硫酸二乙酯诱变原生质体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1998年01期 |
11 |
杨亚勇;李长洪;孟文伟;;麦考酚酸产生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10期 |
12 |
诸葛健;工业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J];中国调味品;1983年02期 |
13 |
陈雪岚;熊勇华;陶文沂;王正祥;许正宏;;野生型与突变型钝齿棒杆菌生物合成精氨酸基因簇arg JBDFR的生物信息学比较[J];食品科学;2007年03期 |
14 |
苏正定;郭勇;彭志英;;固定化原生质体产谷氨酸脱氢酶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3年02期 |
15 |
贾素娟,陈代杰,许文思;东方拟无枝酸菌DNA转化系统的建立[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06期 |
16 |
唐洁;车振明;李拴美;赵旭壮;;原生质体电融合选育米曲霉新菌株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05期 |
17 |
刘新梅;高宇;赵静;李冰冰;刘朔;董明盛;;纳豆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05期 |
18 |
韩立强;李宏基;杨国宇;王月影;朱河水;王艳玲;;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
19 |
李灿明;黄时海;张云开;黄珊;齐辉连;陈桂光;覃拥林;梁智群;;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提高豆鼓纤溶酶菌产酶量[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8期 |
20 |
余诗庆,王宇建;一种耐高温α-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方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