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生源要素的垂直输运和保存及其与东太平洋的对比研究

扈传昱  潘建明  陈建芳  周怀阳  朱纯  薛斌  
【摘要】:通过对南海北部夏、冬两个季节的生源要素垂直输运剖面和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颗粒物质主要是由钙质生物壳、生物硅、海洋浮游生物的有机质以及岩源物质组成,颗粒物质通量在1 000 m处大约为90.0 mg/(m2.d);研究还表明颗粒有机碳在进入沉积物保存之前被大量溶解,南海北部来自底层顺坡搬运的有机碳远大于垂直沉降;与开阔大洋(东太平洋海域)的对比研究表明,边缘海对于季节的变化更加敏感,而东太平洋调查区位于热带赤道高生产力带,生物作用十分明显,其海洋生物呼吸和物质转移同样也较活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树群;何建玲;谢皆烁;;近10年来南海孤立内波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2 阮成卿;刘秦玉;;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对流关系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3 叶冬;谢基平;;基于集合最优插值方法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数据同化试验[J];海洋通报;2011年04期
4 杨睿;张媛;雷新华;苏正;梁金强;沙志彬;;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带识别与深度预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5 常宏;肖尚斌;陈忠;陈木宏;;琼东沿岸泥质沉积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2011年05期
6 张经;;关于陆-海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J];科学通报;2011年24期
7 张德天;郑崇伟;石岭琳;刘志宏;陈晓斌;;基于QuikSCAT/NCEP风场的1999-2009年中国海表风场研究[J];海洋预报;2011年04期
8 孙军;安佰正;戴民汉;李铁刚;;夏季南海西部今生颗石藻[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物理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2 李保华;翦知湣;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岳保静;栾锡武;;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性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杨木壮;沙志彬;郭依群;赵祖斌;;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矿条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邓文峰;韦刚健;李献华;余克服;;南海北部中全新世雨季变化的珊瑚地球化学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黎明碧;金翔龙;;南海北部陆隆地震反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孙成学;刘秦玉;贾英来;;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刘鸿;栾锡武;;南海北部磁静区成因及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陈冰;王家林;张新兵;钟慧智;;综合物探方法研究南海北部基底性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涛;薛紫晨;杨竞红;蒋少涌;;南海北部地区海洋沉积物中孔隙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杨庆轩;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王秀娟;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高志友;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6 潘国富;南海北部海底浅部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3年
7 邬黛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苏瑞侠;季风气候对南海北部珊瑚钙化和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房殿勇;南海深水相渐新统及其生烃潜力[D];同济大学;2002年
10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海洋锋及锋面涡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杨斌;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敏;南海海洋叶绿素α时空分布及对季风变动响应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林学举;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张增海;南海湍流热能量的质量分析和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7 杨金湘;南海北部海气碳通量的模式研究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李成钢;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9 谷阳光;广东沿海沉积物中生源要素、重金属分布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张效谦;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内波与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2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黄永样 王宏斌 付少英;南海北部富含可燃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于猛■点评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张洪涛;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N];人民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晓明;我国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周丽燕;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通讯员 李洁尉 徐海 容英光;建设开放型海上观测共享平台[N];广东科技报;2005年
9 林英;世界首次在南海发现高纯度可燃冰[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惠玲;海洋地质工作任重道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