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病理进程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脑组织缺血半暗带(IP)的形成及持续时间,为研究保护缺血半暗带药物的给药时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LDF)和激光散斑(LSI)监测脑血流量(CBF)变化的条件下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 h后实施再灌注,取缺血时脑血流量下降至42%~53%,再灌注后脑血流量恢复至50%以上的大鼠纳入实验研究;术前术后监测大鼠血糖、肝温、体重;于再灌注后0、2、6、12、24、72 h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模型大鼠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阳性表达和分布,以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消失,视野下呈现黑洞状区域作为坏死中心区,以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标记的神经元出现排列混乱,胞体固缩、树突变短甚至消失的区域作为缺血半暗带区,并观察缺血半暗带区持续存在的时间。结果再灌注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的阳性表达逐渐变弱,于缺血2 h再灌注6 h后模型大鼠脑组织出现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的阳性表达消失,呈现黑洞状的缺血中心区,并在周围出现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大片神经细胞胞体、树突稀疏的缺血半暗带区域,该区持续至再灌注后72 h消失。结论 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组织于缺血2 h再灌注6 h时可见缺血半暗带区形成,缺血半暗带区可持续至再灌注后72 h。
|
|
|
|
1 |
周立春;高春锦;王国忠;;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小鼠脑组织基因的表达谱(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2期 |
2 |
马丽月;曾诚;郑瑞芳;姜雯;何承辉;邢建国;;田蓟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8年20期 |
3 |
方玲,慕容慎行,许国英,吴秀丽;大鼠脑缺血再灌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4 |
许春雷,杨廷桐,李东亮,李秀杰;鼠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学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5 |
郑利;王建伟;田珑;张卫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年14期 |
6 |
何芳雁;韩春妮;李艳;林青;;制作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要点及体会[J];实验动物科学;2013年04期 |
7 |
施宁华,王卉放,许燕,卢步峰,张志坚,戴树宏,周志强,黄金生;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耳蜗形态学及听觉的影响[J];解剖学杂志;1999年06期 |
8 |
周素凤,常全忠,张淑玲,丁延峰;急性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糖变化实验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1998年02期 |
9 |
吴琳;吴芳;刘娅楠;张娜;陶成斌;张延英;徐晓艳;;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流程详述及经验总结[J];实验动物科学;2021年03期 |
10 |
李琴;毕明俊;张红;郭云良;;肌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表达的调节作用(英文)[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1 |
孙玉生,皇甫超申;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神经元损伤情况[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
12 |
林泽喜;龙双涟;胡金平;龙志峰;;环磷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GFAP表达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09年12期 |
13 |
王蕊,杨秦飞,唐一鹏,房良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电图及海马电图功率值的动态变化及中药9602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年01期 |
14 |
张金涛,吴卫平,张风英,刘洁晓;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15 |
姜瑾;任平;刘悦;许杰;崔娜;王璐;李国信;;益气活血通脉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颞叶神经元损伤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1期 |
16 |
赵红,朱丽娜,陈学新,卢晓梅,张海鹏;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一氧化氮合酶及血脑屏障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年05期 |
17 |
吴卫平,李振洲,匡培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J];武警医学;2001年03期 |
18 |
王耀明,莫雪安,童萼塘,方瑗;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08期 |
19 |
王耀明,童萼塘,孙圣刚;缺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