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隐喻理解的类比基础

马玉蕾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得到了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哲学家的普遍认可。但人们对隐喻产生的基础,它的工作机制,隐喻是怎样理解的等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知理论框架。作者通过对类比工作机制的分析,指出类比的工作机制同样适用于隐喻,并且能帮助理解新隐喻。了解隐喻理解的类比基础还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小霞;;翻译中的隐喻(英文)[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2 李秋杰;;从元语用意识角度解读含有隐喻的广告语[J];华章;2011年14期
3 马强;;英汉名词化对比[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4 张邱慧;;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罗莹;田勤琴;;中英隐喻差异分析(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6 王宗楚;;浅谈语气助词“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7 刘沛;;从常规关系视角看隐喻[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8 邱晴;胡勇;;批评话语分析中的隐喻现象研究——以腾讯QQ致用户信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晏斌;;英汉隐喻跨文化对比[J];华章;2011年16期
10 梁旭红;;隐喻中的隐蔽文化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1 任欢;;从“杯具”看网络通假字——一个认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2 张丽影;;谈“给力”词义发展的隐喻认知[J];考试周刊;2011年39期
13 陈姣娣;;中英颜色隐喻现象观察[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14 刘杨;;从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看网络流行语的基本语义功能[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5 施敏敏;陆国君;;汉语经济报道标题中“经济是交通”隐喻的认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6 舒丽娜;;英汉消极情感隐喻体验基础认知对比[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7 王岩;;汉语熟语的形成发展及语义动态构建的认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18 郭琼;罗雪红;;隐喻视角下的网络新词“晒+X”语义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19 赵学德;;人体词“牙/齿”和“tooth”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0 魏红霞;;语用学视阈下的修辞格[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毛新耕;;英汉“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与个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新国;;隐喻,文化的映射——论社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许芃;《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3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10 姜冬梅;汉英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