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广汉县小麦绵阳11号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穗数穗重的作用

李跃建  
【摘要】: <正> 小麦亩产量是亩穗数和单穗重的乘积,穗重又由千粒重和穗粒数决定。关于产量因素与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如张作仿等研究认为,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有效穗次之,粒重最小。Sinha G·C·P。则认为,不同品种中,各产量因素对产量作用的大小不同,但似乎倾向于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直接相关。然而,对一个特定的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先静,杨会芳,郜俊红;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产量效应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2 李万昌;师学珍;邵云;姜丽娜;李春喜;刘曙东;;杂交小麦产量结构间关系的分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刘学珍;史塘;刘万康;;扬麦4号产量结构与增产途径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1988年06期
4 李万昌;马三梅;王永飞;刘曙东;;杂交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结构间协调性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何志栋;;小麦三值变化规律及提高途径[J];陕西农业科学;1991年01期
6 张水清;黄绍敏;郭斗斗;胡传中;;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4期
7 郜和臣;;陇春9号在山丹县不同栽培条件下最适群体指标及产量水平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86年09期
8 田立平;王婉仪;薛民生;;八十年代育成小麦品种(系)产量性状的分析[J];农业新技术;1993年04期
9 胡廷积;;小麦的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1980年01期
10 张建成;张慧娟;卫志刚;张宏旭;张建英;张培智;;内蒙古河套地区冬小麦引种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11 佟汉文;黄荣华;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秦金成;付汉红;高春保;;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12 何蓓如;;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及其亲本选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13 蒋志凯;赵宗武;马华平;郭战备;范永胜;刘朝辉;;国审新麦18号丰产稳产性及其产量结构分析[J];种子;2006年09期
14 李卫卫;李治林;;控释专用复合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3期
15 东先旺;刘绍棣;刘培利;辛淑亮;于翠芳;;光温条件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16 胡廷积;崔金梅;吴建国;姚鹏凌;王文翰;;“郑引一号”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看苗管理形态生理指标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1978年03期
17 刘超;张广思;刘存山;王来花;;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冬春施肥技术[J];耕作与栽培;1988年04期
18 王福亭;阎滋福;;豫麦17的综合表现及高产途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19 王金鸾;周勇军;;豫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1年10期
20 张双喜;李华;魏亦勤;李红霞;刘旺清;裘敏;;“协调型”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荣;陈志彬;;水稻单穗重和千粒重的遗传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博;娜何雅;郝云凤;樊明寿;;内蒙古杭锦后旗马铃薯氮肥效应的初步研究[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3 康国章;郭天财;;小麦品种间籽粒AGPase亚基转录水平的差异[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4 李金洪;白银凤;李伯航;;黄淮海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次作用[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5 高明;裴腊梅;孙广建;黄向荣;刘红坡;;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成产因素与产量效应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王孝纲;别墅;张教海;夏松波;;湖北省“十五”以来审定棉花品种主要性状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邹娟;鲁剑巍;陈防;廖志文;李银水;;长江流域冬油菜钾肥施用效果及土壤速效钾临界值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8 李筠;冷苏凤;王龙;任立凯;李强;;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王黎明;焦少杰;姜艳喜;苏德峰;严洪冬;孙广全;;外源DNA导入高粱引起的农艺性状变异及其遗传[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祥明;李胜群;;氮钾不同施用量对中粳糯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祥政;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增加千粒重的QTL[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2 陈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遗传与利用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董桂春;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07年
4 敖和军;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实现的途径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李红宇;我国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和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6 肖永贵;山东小麦产量性状遗传进度与骨干亲本周8425B的分子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中文;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大豆产量与生物量动态特征、茎叶性状间的关系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傅兆麟;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产量因素、株型和冠层结构特征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9 李国强;小麦株型建成及氮素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牛兴奎;春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中产量性能与群体结构的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霞;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及产量构成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金帮;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李素真;超级小麦产量结构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4 寻培之;水稻千粒重的遗传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德振;鲁西北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开发试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李万昌;强优势杂交水麦结构模式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7 李玉巧;加工番茄光合特性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8 黄滨;不同产量水平池塘的水质及养殖效益比较[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许晶晶;陕西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演变及抗旱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马瑞;寒地粳稻不同穗型穗部性状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支勇平 记者 张哲浩;“西杂五号”小麦亩产创陕记录[N];科技日报;2009年
2 ;种彩色花生 须三思而行[N];河北科技报;2007年
3 莱阳农学院 刘树堂;冬小麦的营养与施肥[N];农资导报;2006年
4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 程增书;种植彩色花生提防销路隐患[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5 王玉堂;小麦冬灌技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6 于洪光 吕兵兵 陈金山;投入“减”下去 效益“增”上来[N];农民日报;2009年
7 支勇平;“西杂五号”小麦亩产创陕西历史最高纪录[N];农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齐心协力抗旱浇麦 力保小麦获得丰收[N];河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夏树;17万吨来之不易[N];农民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赵玉山;乔李示范“舜麦1718”优种喜获丰收[N];临汾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